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文章(14篇)

初中语文文章(14篇)

初中语文文章(14篇)初中语文文章(14篇)初中语文文章篇1妈妈,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您的节日,儿子先在这里祝您节日快乐!妈妈,我已经十岁了,感谢您这些年来辛辛苦苦地照顾我。

邻居们都说,我是一个很能折腾的孩子,现在想想,在这十年里,都不知道您是怎么熬过来的。

还在怀里抱着的时候,常常外面的雨很大,天很冷,我却不愿在屋里呆着,不会说话只能用哭来表达我的反抗,只好爸爸抱着胖胖的我,您撑着伞,行走在风雨中。

有时候我倒是愿意在屋里,不过不是自己家的屋里,而是别人家里,于是您就抱着我东家串串,西家走走。

上学了,总该让您省心了吧,结果,我还是常常让您担心,常常做一些您想不到的事。

因为看蚂蚁整张卷子做了一题,结果您被请到了学校;因为捉蜜蜂我掉进了厕所,让正上班的您赶快请假来领我;因为与同学追逐头被凳子的一角磕破,看着那么多的血您吓坏了……妈妈,谢谢您,您辛苦了,在今天属于你的节日里,我想让你看到不一样的我,我想让你从此安安心心的上班,快快乐乐的生活,让你看到一个长大了的`我。

我要帮你洗洗脚。

吃过晚饭,我很认真地提出了我的要求,可是您却说:“我已经洗过脚了。

”这句话就像一盆冷水把我全身淋了个透。

可是我马上就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我对妈妈说:“你洗脚是为了干净,我给你洗脚时为了解除疲劳。

”妈妈笑了,乖乖的坐在了板凳上。

我把柔软的手伸进水里慢慢地摸着妈妈粗糙的脚,揉着,搓着,我看了看妈妈,又缓缓地低下了头……妈妈,谢谢您,您辛苦了!今天是您的节日,好好地睡一个觉,休息休息吧!初中语文文章篇2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九月二十九日下午,我们初中语文国培班的学员一起乘包车到__市庐阳中学进行教学观摩,一下午听了__市四位老师的优质课赛课。

回来时,夜幕已经降临。

汽车在并不宽阔的省城街道上缓缓而行。

车厢里一片寂静,忽然,我后座位上的一位女学员的电话铃响了。

电话是她家人打来的,告诉她孩子要妈妈。

这位学员便哄她的孩子:妈妈今晚不能回家,明天上完课就放假了,妈妈明天回来,你要听奶奶的话。

孩子可能同意了,她又告诉家人:读《少儿画报》、讲故事给孩子听,哄他睡觉。

汽车像只蜗牛爬行着,过了一会儿,女学员的电话又响了,家人告诉她:孩子又哭又闹,就是不睡觉,非要妈妈。

女学员又告诉家人,给孩子讲故事、读画报,再拿一件我的东西让孩子握着,哄他睡觉,今晚我真回不了家。

她的话语有点哽咽,车厢里更是一片寂静。

她为了参加国培学习,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更是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为了教好别人的孩子。

她丢下了自己幼小的孩子,割舍了母子亲情。

是啊,参加国培学习的学员,谁能不割舍许多呢?初中语文文章篇3有幸参加国培班学习,有幸听到__市优质课比赛,听后感慨万千。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清朝一位名人也说过:“学贵有疑。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总是认真阅读,有时候愚者千虑,也有一得。

我在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明文《落日的幻觉》这一课时,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首先是我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偶然发现文章第五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

”现象是不可以升向天顶的。

升向天顶的是蓝灰色的暗弧和亮弧。

这里存在语病。

再次阅读题目---《落日的幻觉》。

我疑惑起来:什么是幻觉?于是查阅商务印书馆__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p596面,查到“幻觉”的定义: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那么日落缩身变圆、变大,是有外在刺激的,这是幻觉吗?我又查询了有关错觉的定义,p239面,是这样解释的: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词典还专门举了一个例子,如:筷子放入有水的碗内,由于光线的折射,看起来筷子是弯的。

就是一种错觉。

我也举个例子吧,2岁的泸州小女孩黄秋林因患眼肿瘤,网友捐善款21万,因病情特殊,沟通不畅,网友以为女孩的父母不想给女儿治病,想卷款逃跑,和女孩的父母发生了了冲突,女孩的'母亲因精神高度紧张,和受到误解,得了神经病,坚持认为网友要取走善款,大家要害她。

网友是错觉;女孩的母亲则是产生了幻觉。

吕布为貂蝉赶蜜蜂,这种现象在董卓看来是调戏貂蝉,毫无疑问,这是貂蝉故意给董卓造成这样的错觉;假如说董卓没有看见任何现象,就说吕布居心叵测,这才是幻觉。

由此看来夕阳给人的印象不是幻觉,而应该是错觉。

细究下去,我还发现,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了引出日落的各种景象,是这样导入的,说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朝阳,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流连观赏,吟咏描绘。

经查阅资料,我发现:《诗经》中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的观察。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的落寞;周邦彦在《兰陵王·柳》有“斜阳冉冉春无际”的遐想,元代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思乡;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中,有”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孤寂。

非常有名的当属王之涣了。

他在《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更是耳熟能详。

其他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而言之,古诗文中不乏吟咏描绘夕阳的句子。

想必作者是采取对比的手法告诉我们别人都没有注意到夕阳的美丽,只有他发现了。

这种对比突出的手法突出了什么,我倒有些疑惑,对于一篇说明文,煞费苦心的引诗用文,表明人们很少关注夕阳的写法,是否违背了写作的要求:和中心有关的写,可中心无关的的材料,虽美也要舍弃。

当然为了让文章文质兼美,适当引用诗文,使说明更具有说服力,给文章增添文采使文字典雅;使文章简练,以一当十,这都是可以的。

但本文的中心是介绍产生错觉的原因,谁关注不关注都无所谓的。

顶多表明自己是善于观察和博学之人。

而在说明的过程中,存在说明不够准确的问题,譬如第四自然段,作者在说明太阳为什么看起来是深黄和殷红的时候,文章介绍是因为太阳中的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的多,举了紫色光的散射是红色光的十倍以上。

然后作者说: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

我看的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有些原理解释的也不够浅显易懂,天空中为什么会有暗弧和亮弧,看后我并不能清楚的知道原因。

更有甚者,__年9月29号在合肥庐阳中学听__市的优质课比赛,四位优秀的老师在授课时都没有注意到,按照文章的说法,这暗弧和亮弧的位置其实是在夕阳对面的天空中,他们展示的图片都是夕阳的正上方。

而在第二段中罗列落日错觉的时候,开始就说落日变大了,可是到结尾也没有说明原因。

只是简单的说仪器相机都证明太阳并没有变大,也没有提出希望,让学生去探究原因。

初中语文文章篇4在语文教学中,七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我好好反思。

我们都知道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

比如,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

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

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

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

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

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

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

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

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

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

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

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

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

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

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

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

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

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