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学习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现代文明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
为了学生适应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本课程从应用出发,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介绍有关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办公自动化套件,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
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编排图文并茂的文档,学会制作实用高效的电子报表和制作幻灯片,具备在网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具有熟练地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具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2.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过程
3.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并具有使用微机操作系统的基本能力
4.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掌握字处理的基本知识,具有一种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能力
5.掌握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具有使用电子表格的基本能力。
6.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
7.掌握计算机安全使用知识
三、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深度和广度
本课程重点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过程。
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和DOS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操作。
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能够编排图文并茂的文档。
具有使用电子表格的能力。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安全使用的知识。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2.教材
皆秀玲《计算机应用基础》出版社:电子出版社2002年版
3.参考书
曾秀玲《大学计算机基础习题与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05月第
八、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主要包括: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典型材料,考试改革,用于以CA1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的建议
1(I)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
依照循规性、实用性、交互性、启发性、动态性、智能性和独立性等原则设计多媒体课件,模拟出实际教学内容,进行演示教学,既有利于加深学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又能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加强了网络教育,培养学生上网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学生机房全部接入Internet,学生可以在Internet网上随时收发电子邮件,下载资料,参加网上论谈,填写实验报告等。
这使学生从一进学校开始,就在网络环境下从事学习、生活等各项社会活动,当他们走出校门时,他们对计算机及网络的使用与理解程度就象人们对家用电器的熟悉程度一样,这种网络文化的熏陶,大大增强全校师生网络意识。
(3)采用个案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理解。
4.考核制度的改革
考核采用笔试(双语教学采用全英文试卷)+上机实验考核,强调实验考核的重要性。
上机实验考核成绩+大型作业设计和平时练习成绩占50分。
5.实践能力的培养
(1)增加上机实践课时,课堂教学:上机实践二3:4,加大上机辅导力度;
(2)大型作业设计: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和网络的综合运用能力:
(3)电子实验报告:上机实验要按规定要求完成并填写电子实验报告,网上提交给任课老师批阅;
(4)网络教学:网上提问、讨论、答疑等。
6.用于以CAI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1)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自行开发了《计算机文化基础》CAI课件。
(2)充分利用校园网、计算机学院和计算中心网站,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辅导。
(3)及时更新机房上机软件版本,使之与《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一致。
(4)多媒体教室教师机接入INTERNER,给教学提供了方便。
九、课程建设规划
(1)进一步完成和完善课后学习软件和课件,完善教材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提高教材的知名度。
在现在己用的全国优秀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建设情况,及时的引入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的优秀教材,同时组织课程组教师编写具有较高质量、知识更新较快的补充教学资料
(2)进一步丰富网上学习和辅导资料,进一步完善网上考试系统的试题库。
逐渐完善课程的网上资源,不断改进、完善、更新课程上网资源。
(3)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系列活动,最终使课程考试成绩达到一次通过率90%以上,计算机等级考试毕业班的累计通过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