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5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5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5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1种子的成分重点: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难点:1.明确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概念。

2.通过对种子成分的分析,了解种子内贮存着大量有机物,是胚进行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手段:以学生探究实验并分析结果的方式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从生活实际入手,对种子所含的成分进行分析,制定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及结果分析。

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一些食品包装袋,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展示其关于成分的说明。

介绍在我们生活中所吃的食物含有很多成分,引导学生思考在植物的种子中是否也含有同样的成分。

二.讲授新课:(一)实验:探究种子的成分1.组织学生分析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食物中有可能存在的成分,这些成分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定出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3.强调实验注意事项:鉴定种子中含有水分的实验中:(1)试管夹要夹在试管口近端,这样才不影响观察;(2)试管要干燥,这样才有说服力;(3)小麦在试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麦的区域内,可缓慢晃动,以求小麦受热均匀。

(4)试管需保持水平或口稍向下倾斜,这样管壁上出现的水珠才不会流向管底,不会引起试管爆裂;(5)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洗掉。

鉴定种子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中:(1)要将小麦事先泡软,便于铁丝穿扎。

注意用力不要过猛,防止扎手;(2)燃烧后,铁丝很烫,要避免烫伤手和烫坏桌面,应及时放一解剖盘中或晾凉了再放到桌面;(3)小麦种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较长的时间鉴定淀粉和蛋白质的实验中:(1)面团不要过大。

(2)一直要到纱布中没有乳白色物质渗出,才可停止。

4.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二)总结种子的成分:1.讲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及特征。

2.根据实验的结果,总结:3.明确提出问题:(1)芝麻种子和小麦种子中是否都含有脂肪?(2)如果芝麻种子和小麦种子中都含有脂肪,为什么用芝麻种子做为实验对象,而没有用小麦种子呢?"组织学生发言总结:(出示不同种子成分的结构图或表格)植物的种类不同,因此各种成分的含量也不相同。

在干燥的种子里,有机物总是比无机物多。

板书设计:第二节种子的成分一.实验:探究种子的成分二.种子的成分探究活动探究种子内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装片观察1.淀粉:取加碘后呈蓝色的淀粉浆液一滴,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后,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到视野中充满了蓝色的颗粒,这就是小麦胚乳中的淀粉粒,再转用高倍镜进一步观察,可以看到淀粉粒表面有很多同心圆的轮纹。

2.蛋白质:将小麦种子做横切(与纵轴垂直的方向),在横切面上滴一滴碘液,中央的胚乳呈现蓝色,在蓝色区域的边缘有一圈很细的黄色区域,用放大镜即可看到,这就是以糊粉粒形式贮藏在胚乳最外面的糊粉层中的蛋白质。

3.脂肪:将蓖麻种子制成徒手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加上盖玻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到胚乳(蓖麻是双子叶植物中种子内有胚乳的种类)中或周围出现小的油珠,若加滴苏丹Ⅲ试剂,油珠会呈现桔红色,这就是脂肪。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2一.学生目前学习情况(基础技能、能力发展等)分析:通过上期的生物教学,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有较大的改善,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对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其中有一批学习较优秀的学生,需要加强指导和培训,可望取得突出的成绩。

但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后进面还较大,实验和学习的习惯较差,应对这些学生多关心、多指导、多督促,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抓紧教学落实,争取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二.教材内容分析根据新的课改要求与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从第一章“人的由来”到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共七章的教学内容和实验。

其中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教学重点和难点;而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是社会讨论和考试的热点。

通过教学改革落实“双基”,发展能力,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观念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应该是教学中有利于教学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因素,同时也包含一些学生等的非智力因素、老师的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的因素。

对这些因素的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推动我们的有效教学,提升我们教学的效果,也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物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过程中,不管利用什么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教学,为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应多利用互联网络、图书资料、影音文件等多充实生物课堂,让课堂变得高效四.教学目标在新课标下,我们要实现的是:(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升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通过生物的学习,掌握生物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生态观,推动学生能力发展和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能将生物知识利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五.具体措施1.认真钻研生物课标要求标和教材内容,搞好教学设计,抓好教学落实,每月一次月考(单元测试),每周一套练习并及时抽查登记反馈调整。

2.坚持启发式教学,正确处理好“双主”关系,课堂教学重视师生互动,追求和谐,重视师生交流与信息反馈,给学生的学习创造好条件和学习氛围。

3.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开展讲论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并应用课堂教学媒体及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掌握学习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4.通过抓好教学落实,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归纳小结,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教学进度及活动安排教学内容课时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人的生殖第三节青春期第四节计划生育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四节输血与血型复习期中考试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第二节人粪尿的处理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整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第三节神经调整的基本方式第四节激素调整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复习4课时共30课时七.教学总结及反思的要求1.重点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推动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升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升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

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争取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明确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5.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6.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的内容。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习题设计等七个方面来简要谈一下我对这节内容的构思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主要包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四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首先由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动的方法: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利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科学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揭示能量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桑基鱼塘、草原放牧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态学规律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自觉树立生态学观点,遵循生态学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它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标准内容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三)考纲要求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四)教学目标为落实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本节教材内容设计及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2.在利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并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1.能从整体水平对生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2.应用能量流动的规律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并能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重视生态学观点的培养。

2.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点,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重难点及其突破1.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用准确语言表达自身观点的能力的过程。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身(调整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教育学生树立生态学观点,自觉坚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理。

基于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现实生活的需要,确定了以上教学的重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