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读《大学》有感心得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宋元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公羊传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族兄记之也。

《大学》的版本多半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代之以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近日所读的就是常见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没有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到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认,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可以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平易近人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规律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古时读书人追求的修齐治平了。

横渠先生曾言读书人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两者一样,都被几乎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

这种君子之道,道出了儒家对受用的追求和实践,代表了传统中国人的担当与政治责任。

论语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

在上位者,要重视老百姓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

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

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

这种治国价值观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理工大学大学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士。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恩的君子,必须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

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

君子必慎乎其独,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则应当人前人后一个样。

独处时最能反应独坐一个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样、人后鬼样,披着羊皮的狼,祸害世间。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可能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颗更能够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

心正才能摒弃个人好恶、世俗偏见,正确的去判断。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

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间,而静默不语。

人有才,惜之、爱之、举荐之、助之。

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

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

学问只是不在于某一前述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

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

每每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我内心深处总会有难抑的向往与膜拜。

每读一遍,总会有新的收获。

作为手中握有人民赋予的各族群众舆论监督的公职人员,心中更应该时刻警醒,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记住自己的权力来自何处,又要用之于何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难道我们尚且不如2021多年前的古人吗?古文《大学》心得对不同之间知识互相渗透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身为物理老师,自己不仅能在高中学生做化学、数学作业时给予帮助,同时在学生背诵古文时,常常能把例如岳阳楼记,琵琶行等篇章吟诵如流,每每总也能赢得兴奋点学生诧异的目光。

自从参加了跨学科教研培养基地的学习后才发现,其实原本心目中的跨学科理解同刘老师的跨学科课程概念两者之间的实际距离,不免为自己的浅陋感到不安。

而通过老师讲授和反复阅读《大学》篇,有点笑言茅舍顿开、获益非浅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性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欲意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

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纲举则目张,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八目,毛冬青由三纲统领又与之相互相成。

明明瑞之所以根本,是因为任何行为个体不仅需要有明德的规范,例如曾子那个时代的强调的所谓周礼;同时,还要下功夫认真学习切实把握,以达到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推己及人,完成由形式到内容,由精神到物质,由内到外,个体到一般的演进过程。

这对于六名一名学生就比较重要了。

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行为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整个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起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孝道。

以教师中学生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投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回来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博学多才出有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有教无类止于至善了。

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讲的是修身,是作为行为主体的美德个人性的道德和能力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明达为本。

讲的是不分门第不管出身,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只要身正,方可达者既济天下而穷者也能独善其身。

于是乎,天下方能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官员四平八稳;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理解为是某种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尾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其后是作为核心思想。

身既不修奢言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修身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关键。

无论是三纲还是丫蕊,是以明明德、修身而助人为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善行为过程。

而亲民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包括其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仍不难。

这就是通过《大学》辑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大学》心得体会赏析几年前已经把《大学》背诵得滚瓜烂熟,现在略微一点儿生疏,但也基本能背诵。

虽然背诵完成,但是一直隐隐约约,不解其意。

又不敢直译,直译明显是错误的。

翻看了很多解读,不敢苟同。

直到看了因缘生老师的《学庸衍义》、雪庐老人的《大学表注》、憨山大师的《大学直指》、南怀瑾老师的《原本大学微言》,有一点感觉貌似懂了。

但实则还没有真正搞懂。

后来,听了一些课程,明白了一切经典皆在化心。

以圣人之心,方能读懂经典。

小人之心,读出来,只能读出无用的味道。

我非圣人,也非君子,距离圣贤经典还有十万八千里。

好在,虽然自己不是君子,但能明白一点圣贤君子的标准。

以圣贤君子的标准急著解读,应该离圣人本意不远矣,不敢误人,请君斟酌学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失乐园第一句,三句话提纲挈领,统领全文。

陈谟定此三句为三纲。

大学,这里指的的确不是我们再读现在读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机构。

古时童蒙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行,及礼乐射御书数之业,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修己治民、治国安邦之学。

这里是以年级来划分。

宋儒朱子晦庵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愚以为,这个解释更加贴切。

什么是大人?但从拆字来看,人得一则为大。

一为道,为开悟,为性德。

当一个人开悟之后,称为大人。

古代对于做官的人会,下级称呼上级,同级互相称呼,也是某大人。

我觉得本意应该是,开了一定悟之后才有资格做官,非常多当年理想状态和现实还有很多差距。

具体内容称为什么级别才有资格称为大人,没有考证,不知道。

大人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乾卦》的九二爻辞见龙在中村,利见大人,这里的大人,指圣贤君子,在位的贤达。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小人的意思,也不是现代意义上上面理解的奸诈。

普通平民百姓都属于小人的范畴,生活在低各个方面的人,都是小人。

而不是今天我们指的奸诈下流的人。

其为在乾卦文言传中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可见,这里表述的大人,不在乎一般意义上不介意的位高权重者,而是修行极高的开悟者。

大学之道,道是指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涵义。

对于道这个字书来讲,老子的《清静经》中有表述。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大学之道,这里这个道,无法按照老子所讲到的道去理解,姑且可以理解为规律,道路,途径。

大学之道,就是大人道统的通道(途径)。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什么是明德?什么是明明德?如果直译,明白道德,可以不可以行得通?按照现代人的思想来理解,显然行不通,因为人们把道德了解片面化和狭隘化了。

但是如果你在有的放矢去研究德字,我觉得就可以说得下去。

讲德讲到至高点,不外乎孔夫子。

四书的思想皆来源于《易经》。

孔夫子真正流传于世的经典,就是其作的《十翼》。

《大学》《中庸》仅仅是他的思想,后人记录成文字,《论语》只是夫子日常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的聊天记录。

而《十翼》是孔夫子真正的思想承载。

我背诵完了孔夫子的《十翼》,由于天资愚钝,依然是一知半解。

看了一部分解读,我觉得依然没有契入圣人心境,故搁置。

我们一般说,某一个人是很有德行的一个人,其实都是在哄人。

没有经过九变,这九道关口,你根本无法判断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

你说他不贪财,你给他一个亿试试,你说他不好色,你放一个美男子美女试试,你说他很淡定,让他陷入困境,你再看看。

真正意义上的德,上下五千年,能到达的,不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