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公文写作基础知识讲义

2017年公文写作基础知识讲义

2017年公文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公文作为一种法定文书,具有法定效力。

这意味着公文所表述的意见、决定、指示等具有法律效力和规范性。

公文的法定效力,是保障公文权威性和严肃性的重要保证。

因此,公文的内容必须准确、明确、规范,不能存在歧义和模糊之处,以保证公文的法律效力。

3)特定体式公文具有特定的体式。

公文体式包括公文的格式、用语、文字表述等方面。

公文的格式必须符合规范,包括标题、主题、正文、落款、附件等要素。

公文的用语必须规范、准确,不能使用口语化、夸张、感情化的语言。

公文的文字表述必须简明扼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不能出现冗长、啰嗦、重复的情况。

公文的特定体式,是保证公文规范性和规范化的重要保证。

3.公文的写作原则公文的写作原则是公文写作的基本准则,是保证公文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证。

公文的写作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性原则公文的内容必须准确、明确、规范,不能存在歧义和模糊之处。

公文的内容应该符合实际情况,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简明扼要原则公文的文字表述必须简明扼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不能出现冗长、啰嗦、重复的情况。

公文的表述应该精炼、简洁,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公文的主旨和要点。

3)规范化原则公文的格式、用语、文字表述等方面必须符合规范,不能使用口语化、夸张、感情化的语言。

公文的写作应该严格遵循公文的规范和标准,保证公文的规范性和规范化。

4)适度正式原则公文的正式程度应该适度,既不能过于生硬、呆板,也不能过于随意、随便。

公文的正式程度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公文的目的和效果。

5)审慎原则公文的撰写必须审慎,不能草率从事。

公文的撰写应该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论证,确保公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公文的撰写还应该经过严格的审稿和审核,以保证公文的质量和效果。

公文的法定效力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制发机关的地位和职权范围,二是公文内容的重要程度。

此外,公文的效力还有一定的时间性,即公文的时效。

公文是处理公务的工具,也是机关的喉舌。

制发公文是各级机关行使职权的一种重要形式。

公文的权威性和行政约束力来自于其制发机关的权威和合法地位。

例如,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具有最高的权威性;省委和省政府的文件在全省范围内具有法定效力。

法规性和指挥性公文的法定效力高于一般的知照性和事务性公文。

此外,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旧的文件会被新的文件所代替,某项工作一旦结束,相关的公文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不再具有现实效用。

失去现实价值的公文可以经立卷归档,以备查阅和参考。

特定体式是指特定的体例格式,包括统一的种类、名称、格式以及办理程序。

为了维护公文的权威性、严肃性、准确性,提高办事效率,党和国家作了许多具体规定,撰制公文时必须严格遵守。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了行政公文的种类及其名称。

每一种公文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作用,公文撰制者必须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文种。

公文的格式包括结构要素和编排形式。

结构要素有的属于必备要素,如标题、正文等;有的属于附加标记,如秘密等级等。

编排形式包括各组成要素在页面上的安排以及用纸、字体等方面的要求。

公文有一整套独特、固定的处理方式,这就是办文程序。

如收文办理包括签收、登记、初审、承办、传阅、催办、答复等程序;发文办理包括复核、登记、印制、核发等程序。

这些程序都不能随意省略或颠倒。

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庄重、准确、朴实、精练、严谨、规范。

公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六种,其中第一种是按适用范围划分,分出的种类简称为文种,这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有些其他类别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再行划分的。

按适用范围分类,《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将公文分为15类,包括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按公文来源分类,公文可分为收文和发文两种。

公文是指机关单位之间或机关单位与个人之间往来的文件,可以分为收文和发文两种。

这种分类方法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些收到的文件需要向下属机关转发,这时就需要将收文转化为发文。

按照公文的来源进行分类是公文处理的基础工作,只有掌握了这种分类方法,才能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处理程序来办理公文。

按照行文方向进行分类,可以将公文分为下行文、上行文和平行文三种。

下行文是指向下级机关发送的公文,包括命令、决定、通知、公告、通告、通报、批复和纪要等。

上行文是指向上级机关呈送的公文,主要文种有报告和请示。

平行文是指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往来的行文,最常用的是函。

议案是各级人民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的,通常也把它划归平行文一类。

在拟稿时,必须正确选用文种,不能混淆。

按照公文的性质作用,可以将公文分为法规性公文、指挥性公文、公布性公文、报请性公文、通联性公文和记录性公文六种。

法规性公文是指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根据法定权限制发的、对人们或组织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作出规定的公文,包括条例、规定、办法、细则等,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指挥性公文是指上级机关根据法定的职能权限,对下级机关宣布决策,部署工作,实施指挥、协调和管理的公文。

报请性公文是指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请示问题、请求审议的公文。

公布性公文是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或公开张贴等形式传递信息、告知事项与要求的公文。

通联性公文是指机关单位之间或机关单位与个人之间进行联系和沟通的公文。

记录性公文是指记录和备份机关单位的工作、活动和决策过程的公文。

通联性公文是指机关或单位之间相互联系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的公文,常用的文种是函。

记录性公文则是指记载会议情况、归纳会议议定事项的公文,常用的公文是纪要。

保密公文是指涉及党和国家机密内容,需要控制知密范围、知密对象的公文。

根据涉及机密的程度,保密公文分为绝密件、机密件、秘密件三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文件的保密性质会有所变化,有些密件可能会成为普通文件。

按办文时限要求分类,公文可以分为特急件、急件和平件。

特急件是指需急速传递、随到随办的文件,急件则是指需迅速传递办理的文件,而平件则是指不需要紧急办理的文件。

前两类文件合称为紧急文件。

紧急电报则分为特提、特急、加急、平急四类。

平件是与急件相对而言的,急件固然要先办,但平件也不允许拖拉积压。

命令(令)的结构通常包括标题、正文、签署和日期。

命令(令)的标题通常要注明发文机关,而正文则要阐明发布命令的原因和所采取的重大的强制性措施。

签署不同于其他文种,命令(令)既可以机关名义签署,又可以机关首长名义签署,以机关首长名义签署更加突出了命令(令)这一文种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日期一般指签发日期,标题上有文号的放在文末,无文号的放在标题下。

命令(令)一般要求一文一事,内容单一,篇幅较短。

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简明扼要地阐明发布命令(令)的依据或理由,使受令者确信命令(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命令事项要明确、具体,避免似是而非、含糊其辞,要使受令者准确无误地知道应该如何行动,而不致产生歧义,影响命令的执行。

语言要简练,措词要准确,语气要肯定,态度要严肃,风格要庄重。

命令(令)是指挥性公文,不必过多说理论证,只要扼要阐明命令依据、命令事项即可,以促使受令者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防止越权发布命令。

命令的使用者应为国家的权力机关、政府机关和军队领导机关及其首长。

党的领导机关一般应采用指示,不应单独使用命令。

其他单位和个人均无权使用命令这一文种。

即使有权力使用命令的机关也应谨慎使用。

一般事项可使用指示、决定、通知等文种行文,以便于下级机关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公报包括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

首部包括标题和成文时间。

标题有三种形式:直接写文种《新闻公报》、由会议名称和文种构成、联合公报由发表公报的双方或多方国家的简称、事由、文种构成。

成文时间应在标题正中位置注明公报发布的年、月、日期。

正文包括开头和主体两部分。

开头即前言部分。

事件性公报要求用最精炼的语言概述事件的核心内容,即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会议性公报要求概述会议的名称、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联合公报要求概述公报的来由,即在何时、何地、谁与谁举行了什么会谈或谁对谁进行了什么性质的访问等。

主体是公报的核心内容,要求把公报的内容完整、系统、有序地表达清楚。

常见的写作方式有三种:分段式、序号式和条款式。

尾部一般在联合公报中出现,要在正文之后写明双方签署人的身份、姓名、年、月、日期,并写明签署地点。

事件性公报和会议性公报一般没有尾部。

1.标题。

通知的标题一般包括发文机关、文种和事由。

如果没有发文机关名称,则必须在结尾处落款。

例如:“×××单位关于×××的通知”。

2.正文。

通知的正文包括开头的原因、目的,主体的事项以及告知的内容。

可以采用分条款的形式呈现,最后要写明实施的期限、范围以及违反规定的后果。

也可以简洁地表达对人民的希望和对违规者的警告。

撰写时要注意事理周密无漏洞,条理清晰不啰嗦,语言通俗易懂,文风严肃不做作。

3.结尾。

通知的结尾应该包括署名和日期。

如果标题中已经标注了发文机关,则不必再署名。

要注意易读易懂易知的原则。

决定1.标题。

决定的标题一般包括发文机关、文种和事由。

例如:“×××单位关于××××的决定”。

2.决定的原因和目的。

首先要说明目前的情况和事实依据,然后根据理论依据阐述决定的目的和主旨。

最后具体说明决定的内容和步骤。

3.希望与要求。

在决定的结尾可以表达对相关人员的希望和要求。

4.签署和日期。

决定需要加盖公章,并注明日期。

通知的正确写法及格式通知的标题应采用公文标题的常规写法,包括发文机关、主要内容和文种。

规章的通知应在主要内容部分使用书名号。

转发文件的公文则不一定使用书名号,但所转发的文件内容要出现在标题中。

主送机关要排列规范,注意各级别、称谓的不同。

通知的正文应表述有关背景、根据、目的、意义等,或以“为了”领起的“目的式”开头方式。

通知事项应有条理地组织表达,复杂的内容需要分条列款。

执行要求可以在结尾处提出,但短小的通知可以没有专门的结尾部分。

注意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并小幅度改写每段话。

主送机关一般是指批复的上级机关,需要在正文前标注清楚。

3)正文批复的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请示事项进行简要概述,说明批复的原因和依据;第二部分,对请示事项进行具体回复,明确批复的内容和要求;第三部分,表示对下级机关的关注和支持,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和建议。

4)落款落款一般包括批复机关名称、批复日期和签字人员等信息,需要在正文后标注清楚。

表彰(批评)通报的构成形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少数地方和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集资问题的通报》;另一种是由事由和文种构成,例如《关于给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救人的王××同志记功表彰的通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