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课时练一、考考你古诗理解1.《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
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5.,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6.由名句“,”,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句子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
8.《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9.《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
二、古诗阅读(共25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的妙处。
(4分)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心境。
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领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土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写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关慰问将士,烘托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境。
B.颔联写诗人觉得自己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C.颈联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D.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
4.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2分)5.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2分)6.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壮丽。
C.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D.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7.有人说“归雁天”“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2分)8.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9.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1分)10.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
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2分)三、古诗阅读(21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单车欲问边”中“问边”的意思是_______,“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_________。
(2分)2.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2分)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4.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6.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7.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2分)8.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9.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10.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参考答案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9.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1.‘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 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
2.D3.A4.广阔无壤的大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一轮落日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显得又大又圆。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抒写了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表达了思乡的情怀,也透露了被排挤出朝廷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6.B7.同意的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不同意的理由是认为此句是实写,是作者所见。
当然两个方面兼顾也可以。
8.D9.诗人(自己)(1分)10.示例-:“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慼。
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示例二:“孤烟” 显示在无边的荒莫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上云天,景象奇特壮观。
(2分)1.问边:慰问边关守军;征蓬:飘飞的蓬草2.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3.A(3分)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4.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5.B6.D7.“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8.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
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9.A(并非轻松愉快。
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