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浅谈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浅谈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摘要:面对黄土高原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众多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如何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是长期困扰我国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根据黄土高原不同时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构成内涵和任务目标,提出小流域治理的相应措施。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土保持是该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

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小流域治理的措施,并分析了其效益。

关键词: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效益评价;综合评价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1]。

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特别是对山区森林的砍伐,破坏了原有坡地的相对稳定,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2]。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降雨、地形、土壤这些能对水土流失调控起到重要作用的自然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先后大面积推广了以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法,其中主要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实行预防、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达到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

截至2009年,中国各级开展重点治理的小流域达7000多条,总面积20多万kM2。

小流域治理已初见成效,近年来研究小流域治理措施的效益较多。

1小流域治理的概念、目的、现状1.1小流域治理概念小流域综合治理又称流域治理、山区流域管理、流域管理、集水区经营。

其概念是:为了充分发挥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木等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综合治理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对流域水土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布置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使之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形成综合的防治措施体系。

流域是地面水和地下水天然汇集的区域,是水土流失和开发治理的基本单元。

流域大小的划分是相对的,根据水利部规定,中国目前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小流域概念,是指面积小于50平方公里的流域。

实践证明,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集中、连续的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条成功经验。

1.2目的小流域治理的目的在于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充分发挥小流域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有利于集中力量按照各小流域的特点逐步实施,由点到面,推动整个水土流失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使水土保持工作的综合性得以充分体现。

1.3我国小流域治理现状1980年,我国正式提出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并普遍开展。

近几年,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水土流失的面积约占总治理面积的50%以上,小流域治理已经成为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我国的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走出了一条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道路,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是,有些小流域重治理、轻管护,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未完全扭转,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在某些地方还时有发生,我国今后小流域治理的任务还很繁重。

2.小流域可持续中存在的问题和治理原则2.1存在的问题(1)小流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防洪标准较低。

小流域整体防洪标准较低,一般在二到五年一遇,有的仅为两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标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很低。

主要表现在:防洪堤标准低、不连续。

现有河道防洪堤高度不够,基本上为村镇自发修建,大多数堤防只修建于村镇附近,并且堤身单薄,遭遇洪水时易损毁。

溪河蜿蜒曲折,排水不畅。

由于缺少全面统一的科学治理,部分溪道淤积,部分河段冲刷严重,受水流顶冲影响,弯曲河段遇大洪水时易漫顶溃堤。

(2)环境脏、乱、差。

山区小流域非村庄段一般地面植被较好,山泉错落,水质较好,但穿镇过村段沿岸倾到生活垃圾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体悬浮物、COD污染物严重超标,部分河道水质发生恶化,臭味较浓,呈黑色混浊状态,河中生物濒临绝迹[4]。

(3)溪道大量被填被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村镇建设,各地填溪、堵溪、缩窄溪道等现象普遍,造成河床淤积,行洪断面越来越小,洪水出路变窄,洪水漫堤,形成洪灾。

部分滩地上乱搭、违建房屋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4)管理十分薄弱。

小流域大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小流域管理范围不明确,堤防建设标准不一,人类不合理的涉河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造成河道缩窄,溪流淤积,水环境恶化。

2.2治理原则流域保护是指对流域水土及其他方面的合理治理应当坚持的原则,治理工作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多层次优化利用资源,综合规划,统一治理,优化配置,全面发展。

归纳为以下几点:(1)根据小流域内水土资源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正确地确定生产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的位置和比例,积极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促进陡坡退耕,为扩大造林种草面积创造条件。

(2)水土保持工作要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3)在布置治理措施时,使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及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治坡措施与治沟措施相结合,在地少人多的地区,林草措施面积比例可以小些。

(4)在实施顺序上,一般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先上中游后下游。

(5)讲求实效,注意提高粮食产量与经济收入,注意解决饲料、肥料和人畜饮水问题。

3.小流域治理措施3.1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也叫水土保持耕作法在水土流失的农田中,采用改变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度、地而覆盖和土壤抗蚀力等方法,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改良土壤、提高产量等目的的措施称为水土保持农业措施。

以改变小地形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有沟垄耕作、等高耕作等。

以增加农地覆盖为目的的措施有暨茬,秸秆、地膜或沙卵石镱盖田面等。

可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增加降水人渗。

增加土壤抗蚀力的措施有免耕、少耕、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等。

随着水土流失治理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结合,在一些小流域治理中已建成了以生态农业原理为基础,以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农林复合型、林牧复合型或农林牧复合型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3.2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即水土保持造林措施及种草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可以使小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

在小流域中,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足实现流域可持续洽理与开发的根本措施[5]。

在小流域中建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可发挥林业特有的生态屏障功能,二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林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中的防护林体系主要包括分水岭防护林、护坡林、护埂林(地埂造林)、侵蚀沟道防护林、护岸护滩林、山地果园及经济林等。

应根据区域自然历史条件和防灾、生态、经济建设的需要,将多用途的林种结台在一起,并布设在各自适宜的地域,形成一个多林种、多树种、高效益的防护整体。

3.3水土保持工程措施(1)山坡防护工程山坡防护工程的作用在于用改变小地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及融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

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

在有发生重力侵蚀危险的坡地上,可以修筑排水工程或支撑建筑物防止滑坡作用。

属于山坡防护工程的措施的有: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水簸箕、钱鳞坑、山坡截流沟、水窖(旱井)、以及稳定斜坡下部的挡土墙等。

山沟治理工程的在于防止兆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排泄,对沟口冲积锥不造成灾害。

(2)山沟治理工程山沟治理工程的作用在于防止沟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地排泄,对沟口冲积扇不造成灾害,拦泥淤地生产。

属于山沟治理工程的措施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和淤地坝工程,其作用在于防止沟头前进,拦蓄和调节径流泥沙,巩固抬高侵蚀基准,削减山洪洪峰流量。

(3)山洪气压层工程山洪气压工程的作用在于防止山洪或泥石流危害沟口冲积锥上的房屋、工矿企业、道路及农田等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及意义上的防护对象。

属于山洪气压层的有排洪沟、导流堤等。

(4)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目的是将坡地径流及地下潜流,采取拦蓄引措施,充分利用,合理调配,减少水土流失危害,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

其主要措施包括小型水库工程、山地引洪灌溉工程、引洪淤滩造田工程等。

如小水库、蓄水塘坝、淤滩造田、引洪漫地、引水上山等。

(5)坡面治理工程坡面在山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斜坡又是和径流的策源地,水土保持要坡沟兼治,而坡面治理是基础。

坡面治理工程包括斜坡固定工程、山坡截流沟和沟头防护工程等。

斜坡固定工程是指为防止斜坡岩土体的运动,保证斜坡稳定而布设的工程措施,包括挡墙、搞滑桩、削坡、反压填土、排水工程、护坡工程、滑动带加固工程和植物固坡措施等。

山坡截流沟是在斜坡上每隔一定距离坡修筑的具有一定坡度的沟道。

作用是能截短坡长,阻截径流,减免径流冲刷,将分散的坡面径流集中起来,输送到蓄水工程里或直接输送到农田、草地或林地。

山坡截流沟等高耕作、梯田、涝池,沟头防护以及引洪温地等措施相配合,对保护其下部的农田,防止沟头前进,防治滑坡,维护村庄和公路、铁路的安全有重要的作用。

梯田的基本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于改变地形,减沙、改良土壤,增加话题,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等都有很大作用。

(6)沟道治理工程作用在于拦蓄泥沙,防止或减轻山洪及泥石流灾害而在山区沟道中修筑中的各种工程措施。

谷坊、拦沙坝、淤地坝、小型水库、护岸工程等谷坊是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挡拦建筑物,又名冲坝、沙土坝、闸山沟等。

谷坊高度一般小于3m,是水土流失地区沟道治理的一种主要工程措施。

其作用是:(1)固定与抬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2)高沟床,稳定山坡脚,防止沟岸扩张及滑坡;(3)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泥石流灾害;(4)沟道逐渐淤平,形成矾阶地,为发展农林业生产创造条件。

拦沙坝是以拦山洪及泥石流中固体物质为主要目的,防治泥沙灾害的挡拦建筑物。

它是荒溪治理主要的沟道工程措施,坝高一般为3-15m,在黄土区亦称泥坝。

其作用是:(1)拦蓄(包括块石)经免除泥沙对下游的危害,便于下游对河道的整治。

(2)提高坝址处的侵蚀基准,减缓了坝上游淤积段河床比降,加宽了河床,并使流速和径流深减小,从而大大减小了水流的侵蚀能力。

(3)淤积物淤埋上游两岸坡脚,由于坡面比高降低,坡长减小,使坡面冲刷作用和岸坡崩塌减弱,最终趋于稳定,因沟道流水侵蚀作用而引起的沟岸滑坡,其剪出口往往位于坡脚附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