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造诗意语文课堂的艺术

打造诗意语文课堂的艺术

打造诗意语文课堂的艺术
——听王崧舟老师课有感
官塘桥中心小学范优宝
曾经听人说过诗意语文课堂“就如一部电影,一首曲子,一本小说,有序幕,有高潮,有结尾,看过听过之后,能引起剧烈的共鸣,又会留给你无限的深思。

”以前总觉得这话太深奥,自己做的话更是遥不可及,但自从有幸聆听了王崧舟的《去年的树》一课,在经历了一一次美的享受,诗性的洗礼后,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如果能像王老师一样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定也能打造出富有自己特色的诗意语文课堂。

一、以诗意的想象引导使文本解读化平平为深远
为了引导学生从“平平”的文本中,读出“深远”的情谊,体验“平平”中的“深远”。

王老师从浅薄文本出发,从感性出发,经历学生的读,教师的引,实践性强的写,让学生一步一步爬上登云的天梯。

其间,王老师循着学生自己的感性话语,或板书,或擦拭板书,充分让学生在语言周遭中,发挥想象,以想象来填补文本空白,以想象来做实从“平平”到“深远”的空间虚位,可谓匠心可寻而又无痕。

尤其是结课时的设计更有画龙点睛之效——
师:孩子们,听这歌声,这歌声曾在去年响起过。

这是一首怎样的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将会是一个怎样的词?
(生解放发言)
师:这首歌会随着大树的离去而离去吗?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老去吗?这是一首——永恒的歌。

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写到鸟儿和树的外貌、表情、心理。

(一一擦去)他为什么不写?(师在“平平”和“深远”之间画了一个方框,板书“想象”)
师:这个故事留给我们这个空白,用最浅易的语言表达最深远的感情,这个故事就是——去年的树。

当最后的板书只剩下“平平”“想象”“深远”的简图式平面,我相信学生收获的语文素养是立体的。

二、以诗意的情境创设使读写训练水乳交融
王崧舟说,语文教学必须贯彻的一条主线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贯彻”这一主线的主要方法是读、说、写、议,我想特别说说本课中的读和写。

读,是最基本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法。

王崧舟老师长于对读的情境的创设,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描述中,学生的读常常会生出画面感,如:
师:多优美的日子啊!(配乐)
师:当太阳升起——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当月亮挂上树梢——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雪都融化时——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迎着风,迎着雨——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走过冬,走过夏——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柔美的歌——
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
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
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
生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

生2: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

师: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生: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远。

(板书:深远)
教师的语言是为了“垫”,垫起学生读出意味、读出体验、读出画面感的基础,强化着学生在朗读时,对主要信息和关键信息的摄取,同时,在信息组合中,形成自己的理解。

在最后环节,王老师还重复了这样的读的情境,形成一个圆融的回环,目的就是要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形成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回环,对语言本身的魅力达成“语用态度”的涵养的目的。

写,是直接的“语用”,诚如王老师所说,在本课中,没有与“读”形成“两张皮”,而是高度融合。

立足当下文本,从读中生惑,进而以“写”来完成首次解惑,这样的写,完全就是与“读”密不可分的,是从无字句处读书的实践性学习。

本课安排了三次学生动笔“写”,我们来看第二次“表情描写”——
(一女生读鸟儿的话,其余学生读树的对话,师读提示语)师:读得都挺好,只有一个人没读好。

谁呢?
生:王老师。

师:不能全怪我,这提示语还真不好读。

怎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才有味道?
生:有形容词。

师:这一单元有一篇课文的提示语就很有特色。

(出示《巨人的花园》片段,并朗读片段)。

师:每段话当中有一个词提醒了你。

我们这个故事有提示语吗?有形容词吗?
生:没有!
师:咱们来帮他加一加,写出能够表示树和鸟儿表情的词语。

(生写,写完后生交流,教师板书“恋恋不舍”、“依依不舍”“难过”、“肯定”)
师: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凉爽的冬天就要来了。

鸟儿要离开树,到很远的地方去过冬。

树依依不舍地说——
(生读“树”的对话)
师:鸟儿难过地说——
(生读鸟儿的对话)
……
师:原来鸟儿和树内心深处如此的丰盛,如此的繁复的心情(再写深远)。

读写在这里不是一个截然分开的部分,而是高度融合的学习需要,也不是有意寻一个点,将读写形成一种貌似结合的文本偏向的挖掘,而是自然地因读生疑,而至以写补充,完成阅读感性的需要,达成阅读理性的收成。

三读三写,构成课堂的全过程,形象呈现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具体化,这样的课堂,语文味不仅很浓,而且很美。

三、以诗意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本课中,王老师用柔美的、诗性的语言把孩子们带进了这个有喜悦亦有悲伤的童话里,引导孩子们用心体会到了树和小鸟的深远情谊,使之产生了情感共鸣。

如课文结尾:
师:这个故事的结尾有一个细节,很不起眼,是鸟儿唱歌前和唱歌后发生的。

一个动作,一个字——看;意味深长地读——看;轻轻地读——看。

师:鸟儿在看什么?(昔日的朋友)
师:是的,鸟儿在默默地看,静静地看,她看着眼前的灯火,思绪万千。

它想起来了——
(出示开头)
师:当太阳升起,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雪都融化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迎着风,迎着雨,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走过冬,走过夏,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她仿佛又看听了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柔美的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她仿佛又听见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她仿佛又听见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如果有来生,我还来唱歌给你听……”听到这里,我不知道其他人流泪了没有,但我的双眼确已朦胧。

童稚的声音,虽不凄婉,但那么深情。

让看惯过离别的我,不禁潸然落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