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法一、定义: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Cognitive-Code Approach),产生于6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卡鲁尔、布鲁纳。
它强调人能够进行感知、记忆、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它符合现代外语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点,因此受到不少人的推崇。
关于认知法的理论来源,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来自于某一派的理论,而是几种理论的汇合,例如,60 年代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P iaget )创立的“发生认知论”及另一位心理学家布鲁纳(J. S . B runer)提出的“基本结构”和“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对其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皮亚杰认为,掌握新知识是一种智力活动,而每种智力活动都包含一定的认知结构。
无论是接受刺激还是对刺激作出反应都是受认知结构支配的。
布鲁纳的“基本结构”即指概念、基本原理、规则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掌握。
学生掌握基本结构,更易于理解本学科,有助于在记忆中长期保持所学的知识。
随后,乔姆斯基(NoamChom sky)提出,语言学习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掌握规则、记忆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们可以利用有限的规则创造出无限的句子。
而认知心理学家奥斯贝尔(D. P. A u subel)也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即认知学习,它与机械性实习中的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同,它强调学生对所学基本规则和概念理解,了解其内在联系, 促进记忆, 认识是学习的开始, 并以理解为目的。
他反对外语学习中的模仿的操练, 主张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操练, 受到了上述几种思潮的影响,认知法认为,成千人学习外语与幼儿学习母语相比,有不同的特点:1.缺乏幼儿学习母语的语言环境,是在人为的语言环境(教室)中学习的;2.学生是在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3.学习是自觉的、有意识、有组织的。
根据这些特点,把外语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的理解(comprehension)、语言能力(competence)、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二、认知教学法产生的理论基础1. 语言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他提出一个“语言习得机制”假说来解释语言学习过程,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
语言是受规律支配的符号体系,人类学习语言绝不是单纯地模仿和记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的运用过程。
人类能借助有限的规律,推导、转换、生成无限的句子。
2. 让·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发生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是:知识是怎样通过人们的思维和心理活动最终形成和发展的。
他还提出了适应外部世界的两大主要方法:“同化”和“顺应”。
感知外部世界与原有认知相同,新信息就可以同原有的结构同化;头脑内部的结构需要进调整才能适应新的知识。
3. 杰罗姆·布鲁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课程论》和《教学论》等著作中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结构,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就是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
4.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串的新知识,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这3个认知学习过程。
他指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3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
"同时他又强调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 其二,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己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
他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之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或方法。
他认为发现学习具有以下一些优点: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⑵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⑶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⑷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与提取。
三、认知法的特点:1.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参加语言运用;2. 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操练。
如果语言是规则支配的系统,那么学习语言就是理解规则,运用规则的活动,在理解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才有效果;3.听、说、读、写并进,成人学习外语应该发挥全部感官的作用,耳听、眼看、口说、手写,印象才深刻;4.不排斥使用母语, 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 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就无法理解其奥妙,使用母语有时就象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5.错误是可以理解的,认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排除谬误,调整修正的过程。
四、认知法的教学原则如下:1.把培养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
所谓语言能力就是内化了的语言知识体系。
它主张通过有意识、有组织的练习获得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毅力,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提倡演绎法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则,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则。
讲解约占教学活动的1/5。
反对机械模仿,提倡有意义的练习。
4.主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语音与文字结合,口笔语相互促进。
各种感觉器官同时综合运用,以求收到最佳效果。
语音教学应适可而止,因为成年人学习纯正地道的语音不容易。
重视阅读和词汇量的扩大。
5.适当地使用学生的本族语。
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确定难点和重点,用学生的本族语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语言现象,以便于理解。
在初级阶段,学生的本族语使用得多一些,允许必要的适当的翻译。
6.学生出现错误不可避免,教师要正确对待,分析出现的各种错误,影响交际的错误要加以纠正,但其他一般性错误不宜进行过多的纠正,更不要指责学生。
过多的纠正或指责容易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产生怕出错的心理,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
五、认知法教学程序认知法把外语教学程序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理解阶段、培养语言能力阶段、语言运用阶段。
(1)理解阶段:认知法强调理解是言语活动的基础。
理解指学生理解教师教授或者所学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的意义、构成和用法。
任何语言的学习活动都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如句型的操练、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培养等。
理解是外语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应该注意的是,语言规则的理解并非依赖教师的讲解,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发现语言规则。
(2)培养语言能力阶段:认知法认为外语的学习不仅需要语言知识、结构的掌握,还要学会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有意识、有组织的练习获得。
这个阶段既要检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情况,又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3)语言运用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尤其重视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这个阶段将前两个阶段学得的语言知识内容与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目的在于使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4)全面发展听说读写四项技能。
认知法追求的外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而全面地运用外语的能力。
在学习口语的同时,学习书面语。
同时,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应该从开始学习外语起,就同时进行训练。
(5)对错误进行分析后加以纠正。
认知法将语言的学习看作是按“假设—验证—纠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教师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了解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六、认知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心理语言学的原理,儿童学母语可以自然习得,二语也能习得。
而我国学生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缺少语言环境。
外语教学和二语教学类型的不同,导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同。
但是,由于教学的内容都是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又是相通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搞清楚英语教学类型的区别,又要借鉴和吸收各种教法的长处。
教学中要求在外语和客观事物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广泛利用实物、图画、动作、游戏等直观手段,用外语讲解,基本不用母语,少讲语法。
直接法从口语入手,听说领先,注重模仿、朗读和熟记等实践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和听说能力。
由于目前我国多数小学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成效。
认知法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出发,重视人的思维作用,强调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则的基础上操练外语,注重语法学习和利用母语,反对单纯依靠机械操练来培养语言习惯。
认知法还认为口语和书面语同等重要,教学中不必听说领先,而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训练。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展智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语言能力。
由于认知法有不少优点,加之我国的英语教学缺乏直接法教学的语言环境和教学条件,因此,认知法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较为普遍。
七、认知法的时代贡献与局限性(一)认知法的主要贡献1. 语法翻译法形式的再现卡鲁尔的《语法翻译法的现代形式》宣告认知法开始迈向外语教学法历史舞台。
仅仅从这部专著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认知法的中心内容。
它用现代的理论解释掌握语法规则对外语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试图用新的方法进行语言系统知识的教学,从而培养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发展完满的语言能力。
它与语法翻译法所不同的是:认为语言活动是一种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只有在理解语言规则的基础上,有意义地学习外语,才能有效学习语言规则;外语的学习既要学习口语,又要学习书面语,同时重视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错误,要首先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性地进行纠正,不是有错必纠。
可见认知法的“现代性”就表现在“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有意义学习”、“四项技能的全面发展”以及“针对性地纠正错误”这几点。
究其实质,认知法是在承认语法翻译法的合理内核的条件下,运用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理论对其进行改造创生而成的新方法。
它克服了语法翻译法的极端、片面性,摒弃了语法翻译法以机械地、呆板的教学程序将语法知识强压给学习者的做法,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主动的理解语言教学活动和有意义地学习语言知识入手,解放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活力,从而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2. 对学生的关注认知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其成功来源于对学习者的关注。
首先,认知法充分发挥学生智力的作用,重视理解,着力于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和对语言发展规律的关注。
其次,认知法直接继承乔姆斯基从语法知识的角度抽象地解释人的语言能力,认为语言能力就是语法规则在人身上的“内在化”体现,因而能制造出符合规则的正确词句。
从语言使用者的大脑机制内部探究语言的工作机制,从而寻找适用于所有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并以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逻辑符号记录语法),理解和生成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