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第36卷第5期2010年9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f Xuzhou Normal Uni.(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6,No.5Sept.,2010[收稿日期]2009-11-23[作者简介]钟暗华,女,吉林四平人,河南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心理学硕士。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钟暗华(河南大学心理学系,河南开封475004)[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启示意义;发展趋势[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中消极的研究范式的超越,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有很大不同,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作为当代心理学的一种重要取向,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促进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完善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拓展和深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425(2010)05-0134-04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1]。

积极心理学主张应该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如何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字眼都是焦虑、狂躁、妄想、幻觉、忧郁等等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而很少关注健康、勇气、乐观、希望、快乐、信仰、毅力等。

有资料显示,近两个世纪以来,关于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文章比率大约是1:14[2],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而事实上,心理学不应仅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关注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推孟关于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的秘密,找到治疗或缓解的方法,心理学似乎遗忘了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

20世纪50-60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性的积极一面,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心理活动积极面的重视。

但正如塞利格曼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4],所以在当时的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并未使主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发生根本转移。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对心理疾患的预防。

在对预防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对于抵御心理疾患起缓冲作用的是人类的力量:坚韧、人际关系、技能、创造力、勇气、乐观、信仰、希望、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等[5][6]。

因此,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探索人类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的复杂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因此,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并探索如何增强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帮助人们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这将是更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事情。

基于上述理论背景,塞利格曼提出要研究积极的心理学,帮助人们过更快乐、更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的意义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心理学的研究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寻找其规律,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悲观主义人性观所决定的消极心理学研究模式。

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心理学家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心理学变成了专门致力于纠正人生命中所存在的问题的科学,如心理障碍、婚姻危机、毒品滥用和性犯罪等。

塞利格曼认为,这种消极的心理学偏离了心理学的主要使命———使普通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和幸福,过分关注了“问题”而忘记了人类自身所拥有的积极力量和品质,背离了心理学存在的本质。

积极心理学坚持积极的价值观取向,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它既有潜在的冲突,更具有自我修复、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能力。

个体一般都能决定自我的最终发展状态,并过上一种相对满意、有尊严的生活。

因此,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对人的积极认知过程、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点、创造力与人才培养等问题的研究,致力于探索人类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

就具体的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涉及三个层面。

在主观水平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

在个体方面,研究积极的个体特质、爱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的技巧、审美能力、创造力、毅力以及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

在群体方面,研究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社会组织,包括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7]。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使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意识到消极心理学研究模式不可能真实、全面地理解与解读人的本质,心理学关注人性的积极层面更有助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幸福、发展、满意是人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8]。

这对于重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发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承继了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借助了主流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方法,如实验法、量表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

但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也借鉴了人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和继承了质化研究的一些优势和长处,吸收了经验性、过程定向研究方法的一些优点[9],并不断创新研究方法。

强调与崇尚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统一,显示了积极心理学比传统主流心理学更宽容、更灵活、更多样的方法论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描述:积极心理学不仅是对消极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超越,也是对其研究方法的超越和创新。

这样,积极心理学才不会成为一种狭隘的心理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心理学的发展和繁荣,为心理学的整合奠定基础。

(三)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目标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西方主流心理学流派把普通人作为标准常模,其目标是把小部分有“问题”的人修补成大多数没有问题的普通人,其研究焦点集中于如何测评并治愈一个人的心理疾病,因此出现了大量人类消极心理层面的研究以及离婚、死亡、性虐待等环境压力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研究,心理学变成了专门致力于纠正人生命中所存在问题的科学。

心理学的核心任务也变成了对问题的修复:修复个体损坏的习惯、动机甚至思想。

消极心理学期望通过修复人类的损坏部分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导致了现代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巨大空档”以及“心理科学的贫困”[10]。

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心理学的目标并不仅仅在于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531形成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

依靠对问题的修补并不能为人类谋取幸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个健康、幸福的人。

心理学必须转向于人类的积极品质,通过大力提倡积极心理来帮助人类真正到达幸福的彼岸。

积极心理学在理念上有一个理想的常模,其目标是把所有人尽可能地建设到一个他们所能达到的理想状态,使其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尽管面临种种困难,但积极心理学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探索使个体、团体、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积极心理学“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平等”[11],这既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和赞扬,又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智理解。

(四)促进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消极心理学在过去的历史中确实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正如塞利格曼在美国心理学会1998的年度报告中提到的:今天的心理学家们已经能对至少14种50年前无能为力的心理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这是一个实践性的伟大胜利。

但这种胜利并没有使我们达到降低罹患心理疾病人口数量的初衷。

今天的人们比过去拥有更充分的自由、更好的物质享受、更优良的教育和娱乐,而心理疾病患者的比率却成倍地增长。

其原因就在于消极心理学只注意到了人的心理问题以及外部的不良环境和恶劣刺激,把心理学的目的定位于消除或修补这些心理与社会问题,形成心理治疗为问题而问题的发展倾向。

消极心理学的已有实践证明,我们不可能通过消除问题来实现人类的健康和幸福。

积极心理学在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其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主观幸福感方面的研究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正如卡南等人所认为的:促进幸福感应该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心理疾病患者康复的基本目标之一应该是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增长[12]。

另一个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是瑞安和德西的自我决定理论。

瑞安指出,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促进人类的心理健康,那就是重视个人成长、自主、良好的友谊和社会服务、不断努力追求内源性目标[13]。

所谓的幸福生活就是个人为其成长、独立、与他人深厚的友谊和社会服务的努力过程。

此外,积极心理学有关积极情绪的研究也揭示出:积极的情绪不仅可以消解消极情绪,而且可以极大地增进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认知方面的研究也告诉我们,良好的认知方式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价值。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而且对于我们预防和改善心理健康、实施积极的心理调控与干预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