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卓越计划”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一、基本学制:五年。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人文自然科学与医学知识宽厚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岗位胜任能力强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1.热爱祖国,热爱医学事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 遵纪守法,关爱病人,尊重生命,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操守。
3. 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4. 具有坚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系统的临床医学知识。
5. 具有预防医学、中医药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6. 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辨能力,能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掌握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和治疗。
7.有较强的信息管理能力、人际沟通技能、团队协作精神、科学研究能力和终身自主学习能力。
8.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9.身心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大学英语、人体结构、医学基础、感染与免疫、疾病机制、药物概论、血液系统与呼吸系统、消化与营养、机体平衡、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肌肉与骨骼系统、机能学实验、临床基本技能、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眼科学、精神病学、传染病学、口腔科学、皮肤性病学。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预防医学实践、社区实践、临床见习、毕业实习、选科实习、毕业考核。
五、专业特色1.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每个模块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小班讨论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公共基础课1/3内容作为自习为主及教师课外辅导。
2.所有模块至少有一门课程中英文双语教学;临床核心课程模块教学以床旁教学、PBL、CBL等教学形式为主,原则上不安排大班授课。
3.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模式: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接触病人及临床实践,并安排1名临床教师作为导师全程指导。
第l~3学年以临床技能中心训练为主,第4~5学年在附属医院进行。
六、毕业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229.5学分。
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83.5学分,实践教学30学分,选修课(含通识教育选修课8学分)16学分。
自主发展计划10学分。
七、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248八、临床医学专业“卓越计划”实验班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249注:课程考核方式:E表示考试,T表示考查。
X/表示上半学期,/X表示下半学期。
双语课程。
*必须选修的课程。
毕业实习是集中实践,含寒暑假时间,不受学期教学周数的限制。
九、自主发展计划学生应取得10个自主发展计划学分,具体详见《长江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
250十一、专业课程中英文对照251制定人:余万桂学院审定人:任伯绪黄江荣农学专业“卓越计划”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生命科学、作物科学、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农业及其相关部门从事教学、科研、技术设计、推广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具备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英语、化学、计算机、植物学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作物栽培、育种、农业生态学、种子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程,熟练掌握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原理,具备在农业生产、管理、涉农企业、教学科研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经营管理、农作物产业化开发、教育与研究工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扎实的遗传学、植物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知识;2、熟练掌握现代植物生产与育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了解作物病虫诊断与防治、植物基因工程相关知识4、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和项目策划等综合能力;5、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及撰写科技论文,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6、具备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理念,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的综合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身心健康。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主干学科: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和农业生态学。
2.学位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农业气象学、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普通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种子生物学、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植物基因工程。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综合实习(校内外导师制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合作教育含社会实践)、就业见习、毕业论文。
五、专业特色本专业通过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作物学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作物高产栽培、作物新品种种选育和绿色有机农业生产的能力。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的指导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主职业规划的需要。
六、毕业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60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98.5学分,实践教学25学分,选修课(含通识教育选修课8学分)36.5学分。
学生作为主持人参加创业创新实践项目、参加挑战杯获奖、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及以上论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学生在数学建模、英语、生物、化学等各类竞赛中获奖,可作为学分加分。
加分总共不能超过12个学分。
提前修完总计160学分,可以提前毕业。
本专业本科生在取得专业培养计划规定学分的同时,至少还需取得10个自主发展计划学分方可毕业,其中至少取得2个“创新实践”学分。
252七、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八、农学专业“卓越计划”实验班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253254九、自主发展计划学生应取得10个自主发展计划学分,具体详见《长江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
十、学时学分统计表注:统计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时,含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单设实验课、课内上机、实践及实验学时(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按每周20学时计)。
十一、专业课程中英文对照255制定人:方正武学院审定人:张文英256园艺专业“卓越计划”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以培养适应我国新世纪农业科技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较强、创新思维活跃,具有进一步在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继续深造的专业基础和能力,以及较强的自主工作能力,能够在园艺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与推广、教学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应按照“人文素养良好,学科基础扎实,科研能力较强,创新思维活跃”的原则进行人才培养。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扎实的化学类、植物学以及园艺植物育苗、栽培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2))具备掌握获取科技信息的基本方法和进行园艺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3)具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5)具有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6)达到国家规定的思想道德和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 主干学科:植物学、园艺学。
2. 学位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土壤肥料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园艺植物研究法、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保护学、设施园艺学。
3.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植物学实习、园艺植物保护学实习、生产实习、园艺科学研究训练、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
五、专业特色坚持小班化教学;全面开展创新活动训练;积极探索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推行“双导师”导学,实行完全学分制;推进本、硕连读新机制。
六、毕业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60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00学分,实践教学28学分,选修课(含通识教育选修课8学分)32学分。
创新实践10学分。
七、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257八、园艺专业“卓越计划”实验班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258259注:课程考核方式:E表示考试,T表示考查。
X/表示上半学期开课;/X表示下半学期开课。
九、创新实践学生应取得10个以上的创新实践学分。
内容包括听学术讲座、自主学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科研成果、发明创造等活动。
参照《长江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和《长江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管理办法》等实行。
十、学时学分统计表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按每周20学时计)。
十一、专业课程中英文对照260261制定人:张义学院审定人:许锋园林专业“卓越计划”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理论与技能,能在城市建设、园林、农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事业单位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态学、园林植物、观赏园艺、园林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绘画及表现技法、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繁育及插花艺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园林植物的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1. 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学基本素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2. 掌握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生物学、林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园林学科的发展动态及其发展趋势,熟悉园林公共政策与法规;3. 具备园林植物选择、栽培繁殖、新品种培育、产业化生产及其养护管理等技术与实践能力;4. 具备一定的绘画技法及风景园林的表现技法,掌握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及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方法与技术;5. 熟悉我国国土绿化、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建设、环境保护及国土资源管理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6. 具有较强的英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7. 有较强的园林行业项目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