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文艺随笔二篇语文基础模块(上)教案

23文艺随笔二篇语文基础模块(上)教案

第三个例子,“推敲”之论,分析了“推”的妙处。“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强调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
7、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通过比较,得到什么启示?
2、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
二、整体感知
(一)理解“咬文嚼字”
3、“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意义
(二)今人炼字的例子
13、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这是鲁迅先生为悼念青年革命家写的小诗,作者改“眼”为“忍”,写出了被压抑的满腔愤恨;改“边”为“丛”使严酷的白色恐怖和斗争环境在程度上和气氛上得到了强化。
14、朱自清的《春》
“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的“偷偷的”和“钻”;
3、平易简约的语言
(可加页)
作业计划
大家回去拿出自己期中考试作文,咬一咬,嚼一嚼,让它更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
备注
编写教师
审阅意见
年月日
12、我们熟知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也是炼字的绝佳好例。
其中“绿”字改过十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满意,最后定为“绿”字。“绿”字为何精警?因为它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效果,春风的精神,描绘了春过江南后的效果——绿满江南。
第一部分(1),开宗明义,作者在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
第三部分(5-9),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1、能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选例典型,论证严密。
2、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论证,论证细腻翔实。
11、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讨论: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王若虚《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3)唐代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有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原为“僧推月下门”,韩愈向贾岛建议说“敲”字比“推”字好,因而改成了“僧敲月下门”,同学们认为哪一个更好?
10、晴景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讨论:空白处到底是用“飞来”好还是用“纷纷”好?可先让学生发言,然后教师总结归纳。
提示: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第3自然段)。“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5自然段,文末)。因而,表达思想感情的准确、到位,就是增色、有理,否则就是失色、没道理。
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本课,能将“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的严谨态度应用到写作、阅读实践中,运用到将来的学习、工作中。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咬文嚼字
一、导入
1、比一比,下列各组,哪一句的表达方式更好?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2)《史记》李广射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2)也有改得不好的
比如同样是第一个例子,同样是“这”和“是”的比较,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妥。而《红楼梦》中的例子改了之后,神情就完全不对,说明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是在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持原貌,不能求简洁。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法·福楼拜)
三、《不求甚解》
本文是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分成三部分: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的“逼”;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的“闹”。
锤炼过的词语,其动人处不仅在于它的生动贴切、新鲜活泼的表现了人和事,还在于它能够带给人巨大的想象的空间,使人展开联想的翅膀。
(三)炼字的体会
15、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二)分析评价作者列举的事例
教师提问:
5、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修改文章的例子?
明确:不是随意的。
6、这几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
(1)有越改越好的,比如第一组例子,“这”和“是”的比较,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改得好,“这”比“是”更有力量,更坚决。
(三)行文思路
8、作者举出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1-2自然段),例一说明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意味。文字与作者想表达的感情色彩有关。
第二层(第3-4自然段),例二说明文字的一增一减有不同的意味。作者告诉我们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第三层(第5自然段),例三说明使用不同的文字有不同的意境。作者教我们一种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意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这三个义项,没有一个是褒扬的。
4、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如何阐释“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呢?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请学生速读全文,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提炼本文观点。)
总第次课
课题
文艺随笔二篇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理清《咬文嚼字》结构,分析文章中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通过品味妙语佳句,深入把握作者的观点,养成“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进而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
2、理清《不求甚解》写作思路,把握作者写作主旨,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从语言表达的语气、意味、意境,语义的联想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品味和表达的能力。
三、拓展研读
(一)古人炼字的典故
9、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树深雪里,昨夜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讨论:空白处到底是用“一”好还是用“数”好?可先让学生发言,然后教师总结归纳。
提示: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