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 - 1 -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 - 6 -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 11 -
第一节水循环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水循环的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
循环类型字母主要环节
海陆间
循环A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
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
海上内循环 B ①蒸发、⑦降水
陆地内循环 C ⑧植物蒸腾、⑨蒸发、③降水
[特别提醒](1)陆地内循环不只发生在内流区域。
,(2)外流区域既有海陆间循环又有陆地内循环。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促进水资源的更新
不同水体
更新周期不同
―→
决定
水资源
有限性
―
水资源利用不应
超过水体更新速度
3.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4.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5.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地表太阳辐射能,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6.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特别提醒]水循环比较活跃,且与其他水体联系比较密切的水体的更新周期比较短,相反则比较长。
[归纳总结]
1.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各有特点,意义不同,具体区别如下表所示:
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
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
间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最重要的类型,又
被称为大循环,使
陆地水得到补充,
水资源得以再生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
很小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
循环,是海陆间循
环的近十倍
典例长江流域的水循环塔里木河流域的水
循环
未登陆的台风参与
的水循环
流量和水位变化含沙量变化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增加
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减少
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面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增加
铺设渗水砖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减少
区分水循环类型的方法
(1)联系的圈层不同。
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而海上内循环不涉及岩石圈。
(2)发生领域不同。
海陆间循环的领域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而其他两种水循环则只包括陆地或海洋。
陆地上外流区内的水体,既参与陆地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循环。
(3)过程和环节不同。
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最全,而其他两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蒸发和降水。
海上内循环不存在下渗环节。
(4)参与水量不同。
海上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大,陆地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小。
[归纳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关键词法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平衡更新作用:在水循环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迁移交换作用:水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转化,从而使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3)影响塑造作用:水循环运动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素之一,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
[归纳总结]
1.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
水循环过程中的下渗与径流输送环节促进了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水循环中的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径流,这些环节促成了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补给关系。
(1)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陆地其他水体的最主要的补给方式。
(2)冰川对河流及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以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其他水体。
(3)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如下列各图)
(4)陆地水体之间水源相互补给关系:(见下图)
2.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体现了降水、径流输送与下渗等环节的作用。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
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补给季节主要影响因素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雨水补给多雨季节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
状况
永久性积雪和
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
和冰川储量
湖泊水补给全年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地下水补给全年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判断河流的补给类型——“三看法”
一看图例、坐标轴。
图例中和坐标轴上往往标注有温度、降水量等字样,尤
其要注意降水绝对数量的大小,不能只看高低趋势。
二看是否有断流。
冬季有断流,汛期在夏季的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三看流量高峰期。
①汛期在春季: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②汛期在夏季且冬季未断流:以雨水补给为主。
③全年流量稳定但流量较小:以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为主。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
一、海水的温度 1.影响因素
(1)主要因素: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
热量收入——太阳辐射热量支出——海水蒸发
(2)其他因素: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
2.分布规律
(1)垂直分布规律:随深度增加而变化,1 000米以下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2)水平分布规律: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3)时间分布规律:同一海区,夏季水温普遍高于冬季水温。
3.海水温度的影响 (1)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①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②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
③有些海洋生物因水温的季节变化而发生季节性游动。
④人类的渔业活动受海水温度影响。
(2)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海域比较明显。
(3)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