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河乡政区概况名称来历:滔河乡因境内有滔河而得名。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1°08´,北纬33°09´。
地处淅川县西南边陲,豫鄂两省结合部,距淅川县城56公里。
东临盛湾镇,南部与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为邻,西与湖北省郧县的梅铺镇、湖北省丹江口市的大沟林区接壤,北隔丹江与大石桥乡相望。
省会郑州,县城淅川县,乡人民政府驻地滔河乡街道,电话区号0377,邮编474420.政区沿革:1948年以前,滔河乡域记载不详。
1948年秋解放,与现大石桥乡、滔河乡合在一起设为三区。
1955年与现大石桥乡分离,单独建滔河区。
1958年撤区,成立滔河人民公社。
1969年实行撤区并社,仍设立滔河人民公社。
1983年体制改革,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改为滔河乡人民政府,原大队为村,生产队为组,直至今日,归属淅川县,2011年底,辖40个行政村。
政区划分由于滔河乡地形复杂,有些村庄位于浅山区,和深山区相互联系不便。
其辖区内2008年前共有50个行政村分别为:黄桥村、张庄村、凌岗村、孔家峪村、黄楝树村、姬家营村、老人仓村、尚岗村、岳凹村、阮伙村、杨伙村、朱家沟村、龙潭沟村、白沙岗村、东闹峪村、横岭河村、刘伙村、水田营村、周湾村、闫楼村、周家沟村、申明铺村、大山根村、文坎村、白杨坪村、金营村、双庙村、寺沟村、下寨村、朱家山村、门伙村、盆窑村、余营村、上寨村、罗山村、陈家湾村、粱庄村、白亭村、清泉村、姬家堰村、严湾村、喻家沟村、贺家坡村、石庙湾村、东沟村、周营村、姬家山村、陈家洼村、万家岭村、蔡家村。
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影响,自2009年起至2011年三年时间,先后有25个村30120名移民迁往我省许昌、漯河及南阳三市七县25个安置点。
其中2009年试点移民两个村:姬家营村和周湾村,共移民2030人;2010年第一批移民搬迁,整搬整迁4个村:凌岗村、水田营村、下寨村、上寨村,另外还有岳凹村、刘伙村、闫楼村、申明铺村、余营村5个村为半迁村,第一批共移民10090人;2011年第二批移民搬迁,整搬整迁4个村:张庄村、老人仓村、金营村、双庙村,还有黄桥村、黄楝树村、文坑村、朱山村、门伙村、罗山村、陈家湾村、梁庄村、白亭村、严湾村等10个村为半迁村,第二批共移民1.8万人。
全乡现有40个行政村(即黄桥村、孔家峪村、黄楝树村、尚岗村、岳凹村、阮伙村、杨伙村、朱家沟村、龙潭沟村、白沙岗村、东闹峪村、横岭河村、刘伙村、闫楼村、周家沟村、申明铺村、大山根村、文坎村、白杨坪村、寺沟村、朱家山村、门伙村、盆窑村、余营村、罗山村、陈家湾村、粱庄村、白亭村、清泉营村、姬家堰村、严湾村、喻家沟村、贺家坡村、石庙湾村、东沟村、周营村、姬家山村、陈家洼村、万家岭村、蔡家村),244个村民小组。
行政区划1983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滔河乡成立,称谓滔河乡,至今辖40个村民委员会和244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2008年末,全乡总人口6.1万人,经过三年搬迁后,辖区总人口3524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669人,城乡化率4.74%,另有流动人口1056人。
总人口中,男性18469人,占52.4%;女性16777人,占47.6%;14岁以下2855人,占8.1%;15——16岁529人,占1.5%;65岁以上4617人,占13.1%,表明滔河乡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4072人,占96.67%;另有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
2011年人口出生率12.5%;人口死亡率12.1%;人口自然增长率4‰.辖区东西最大距离4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8千米,总面积117.3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301人。
自然资源1、地形地貌及地质土壤滔河乡地势多变,地区内山地、丘陵、平原兼有,地质情况复杂。
地表主要为第四系沉积物。
境内整体位于丹江南部,在丹江沿岸构成河谷平原(包括河谷阶地、河漫滩地、开阔盆地型冲积平原),在与湖北省交接地区构成山地(大部分属于侵蚀剥蚀低山、残丘),境内海拔最高点约为400左右。
由于丹江口水库的建设,丹江南岸形成的河谷平原要大量淹没。
2、气候条件滔河乡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季风的进退与四季的交替较为明显,四季气候特点分明。
春季回暖快,偏南风多,气温升降剧烈;夏季降雨集中、旱涝不均;秋季凉爽,多连阴雨;冬季西北风多,雨雪少,干冷。
严寒期短。
多年平均气温15.2度,个月平均气温在2.8—27.5摄氏度之间。
降水量804毫米,年日照2047小时。
多年平均气压为993.0毫帕。
多年平均风速为1.3米/秒;风力二级。
但因地形差异大,局部地区瞬间风速大,频率高,以丹江口水库附近河川道较为突出,易造成庄稼倒伏。
3、水文滔河乡境内水流属于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浅层地下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
由于大部分地区为山地及丘陵,河床切割较深,地下径流一般由河川排泄转化为地表径流。
但个别地区深层地下水自岩石缝隙涌出,形成山泉,常年不断。
滔河乡境内主要有滔河、丹江以及其支流共5条。
河流的特点表现为雨水型河川,秋冬少雨,河枯水浅;春夏雨水多,汇流快,河水随降雨过程涨落明显。
丹江为境内水量最大,穿境而过的主要河流。
丹江口水库简介:始建于1958年9月,是国家兴办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目的是为了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行长江水北调,但限于当时的国力条件,无法一步到位,因此丹江口水库分为2个阶段进行建设。
第一阶段为上个世纪50年代末开始至70年代初止,建成的丹江口水库主要为汉江下游的武汉等地减少旱涝灾害,并兼有发电、灌溉、航运等作用。
于1967年开始下闸蓄水。
1970年坝堤全线达到初始设计高程162米,设计蓄水位157米,相应库容174.5亿立方米(其中淅川丹江部分库容8l亿立方米)。
第二阶段工程始于本世纪初,即丹江口水库加高实现南水北调工程,水库大坝将加高14.6米。
正常蓄水由157米提高至170米。
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达到290.5亿立方米。
水库一期工程对于滔河乡来说,最大的好处在于,有直供电优惠,对于当地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二期工程对于滔河乡的影响就很巨大,全乡因为水库扩容移民搬迁3.1万人,全乡1/3的面积要被淹没。
对其经济、农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有很多的影响。
4、地质灾害及自然灾害滔河乡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
泥石流以及不稳定斜坡组成,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降水诱发。
人类工程活动,如筑路建房等也会引发一定的地质灾害。
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涝、冰雹等灾害,水灾多发生在每年的7、8月份,大旱灾较少。
最为严重的水灾发生在2010年7月24日,丹江河迎来三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造成房屋倒塌409间,农作物毁坏17331亩,直接经济损失0.98亿元。
5、生物资源滔河乡内平原、山地以及丘陵都存在,因此物种极其丰富,各种树木、花卉以及中药材,比比皆是。
境内地形复杂,生态类型繁多,植物种类丰富,据有关资料显示,该乡共有野生动植物种类1787种。
其中真菌23科58种;野生植物135科978种;野生动物184科751种。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青檩、领春木、连香树、水青树、银杏、天麻等10多种。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雕、羚羊、麝、大鲵等20多种。
6、矿产资源滔河乡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20余种,汉白玉、石英岩等矿产储量达、品位高,已成为豫西南汉白玉、米黄玉、芙蓉红等优质矿石的开发生产基地。
7、旅游资源滔河乡境内风景优美,景色怡人,水清山绿,适合发展旅游业,在滔河乡境内也存在多处人文景观,境内的白亭古城,下寨遗址以及黄连树古村落遗址,这些都是旅游开发的好项目,加上现在丹江口水库的建设,给滔河的深山引入了秀水,依托丹江口水库,吸引游客,从而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做到水源地的保护与开发。
经济状况农业耕地面积4.8万亩,人均1.36亩。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豆类、水稻、红薯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芝麻等。
2011年生产粮食26434.5吨,人均750千克,其中小麦13950吨,玉米11100吨,大豆1384.5吨。
畜牧业建成畜牧专业村12个,畜牧专业养殖场28个,以猪、牛、羊为主。
2011年生猪饲养量3万头,年末存栏2.1万头。
羊饲养量1.3万只,年末存栏量0.8万只。
牛饲养量0.7万头,年末存栏0.6万头。
家禽饲养量48.1万羽,上市家禽18.1万羽。
2011年生产肉类2437吨,禽蛋430吨,畜牧业总产值98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1%。
林业截止2011年末,累计造林25098亩,其中库区造林10098亩,荒山荒坡造林15000亩,林木覆盖率62%。
2011年,拥有大型农业机械182台(辆),农民人均纯收入4162元。
工业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影响,原先的四家企业滔河缫丝厂、军宇压板厂、滔河面粉厂、文源造纸厂在2003年以后停办了,近年先后招商引资600多万元,建成了蜜枣料酒厂、3个压模板厂、肉食品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
外资正逐渐成为乡域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元素。
全乡现有非公有制企业40家,其中投资50万元以上企业6家,30万元以上9家,目前全乡形成了加工、流通、运输、建筑、餐饮、服务等多业并举的乡镇企业格局。
社会发展教育 2011年末,全乡幼儿园在校生820人,中心幼儿园202人。
学校40座,其中初级中学一座,占地面积65亩,在校学生500-600人,有三个年级12个班,专职教师68人;小学39所,在校学生4500人,专职教师127人。
近年来,乡政府大力发展教育设施投入,逐渐完善各个学校的人员配置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在一些中心村学校建设食堂和宿舍,并对一些危房进行改造或重建,逐步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医疗卫生2011年末,有卫生院一座,村级卫生所45个。
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0/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5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3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33243人,参保率99%,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4岁,其中男性73岁,女性75岁,孕妇死亡率0/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婴儿死亡率0‰,新生儿死亡率0‰。
体育2011年末,体育场地52处,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增加。
广播电视 2011年末实现了有线电视全覆盖。
社会保障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20户,人数1530人,支出153万元,月均75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530人次,支出4.6万元,农村临时救济180人次,支出9万元,比上年增长28%.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80人,安置义务兵、士官等人,抚恤事业费支出68万元。
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境内21公里X011线横贯东西,与数条向南伸延、总长95公里的乡村公路交织成网,且晴雨畅通,贯穿各村。
村村通100%,组组通60%。
209国道穿境而过,向南直达湖北省的十堰市,向西可通陕西省商洛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