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朔州概况
朔州市位于山西省北部,雁门关外,居内外长城之间。
1989年建市,辖两区四县,总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3万。
朔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厚重。
峙峪遗址表明,早在两万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秦朝即设马邑县,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屯兵筑城,北齐设州延续至清朝。
西汉著名女诗人班婕妤、三国大将张辽、北齐名将斛律金、唐代开国元勋中华门神尉迟恭、明朝宰相王家屏均为朔州人氏。
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千年木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有集中体现金代建筑艺术成就的朔城区崇福寺,有全国最大的汉墓群山阴县广武汉墓群,有杨家将浴血奋战的金沙滩,有见证晋商辉煌的西口右玉杀虎口,还有雄伟壮观的内外长城。
朔州矿产资源丰富,煤电工业实力雄厚。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石灰岩、高岭土、铁矿石、铝钒土、长石、石英等30多种。
煤炭储量420多亿吨,占全省的六分之一。
煤系分布面积160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5%。
朔州是我国重要的动力煤基地。
煤炭生产能力、洗选能力、发运能力均达到2亿吨以上。
2011年,全市原煤产量达到1.86亿吨,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朔州是华北重要的电力工业基地,全市现有电力装机容量604万千瓦,承担着为京津唐供电的重要任务。
朔州还是全国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基地之一。
日用瓷年生产能力达16亿件。
朔州地形地貌多样,耕地广阔,农业特色鲜明。
全市平原、丘陵、山区面积大体各占三分之一,地形总体呈西高东低之势。
境内有桑干河、浑河、苍头河等29条主要河流。
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光照时间约2800小时,无霜期为117天~150天,年平均气温4.2℃~8.2℃,年降水量为299~444.8毫米左右。
现有耕地550万亩,人均6.3亩,居全省第一。
朔州农林牧皆宜发展,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谷子、莜麦、荞麦、豌豆、黍子、胡麻、甜菜等,是北方著名的小杂粮生产基地。
朔州草场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传统和有利条件,奶牛存栏17.5万头,占全省的半壁江山,年出栏肉羊200万只左右,是著名的奶牛和肉羊养殖基地。
朔州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东距首都北京约450公里,南距省城太原约230公里,北距呼和浩特市约260公里。
境内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109和208国道纵贯南北,神朔、朔黄铁路横穿东西,县乡公路四通八达。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9785公里,万人拥有公路64.5公里,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朔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坚定不移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全力打造新基地新优势新朔州和自然生态现代宜居幸福新城,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健康、协调的发展态势。
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55.2亿元,增长15.2%;财政总收入完成175亿元,增长32.1%;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0.9亿元,增长27.2%;工业增加值完成472亿元,增长22.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4.6亿元,增长3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4.1亿元,增长1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287元,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24元,增长19%。
今年1-9月份,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30.1亿元,同比增长11.2%;工业增加值完成467.95亿元,同比增长16.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4.6亿元,同比增长2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2.4亿元,同比增长15.6%;财政总收入完成182.6亿元,同比增长25.9%;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3.4亿元,同比增长2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01.4元,同比增长16.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完成6083元,同比增长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