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位自卸汽车

高位自卸汽车

XXX学院
课程设计成果说明书
题目:高位自卸汽车
学生姓名:XXX
学号:081309141
学院:_______________ XX学院___________ 班级:C08机械(1 )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组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 年6 月24 日
目录
第1章设计题目与其要求................................................................... .3
1.1设计题目.............................................................................. .3 1.2设计要求.............................................................................. .3
第2章结构简图及其运动分析................................................................ .4 2.1举升机构及其运动分析 .................................................................. .4 2.2翻转机构.............................................................................. .5 2.3后箱门打开机构........................................................................ .6
第3章最佳方案............................................................................ .7 3,1最佳方案选择......................................................................... .7
第4章机构总成............................................................................ .9 4.1机构总成. (9)
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0)
第一章设计题目与要求
1.1设计题目
目前国内生产的自卸汽车,其卸货方式为散装货物沿汽车大梁卸下,卸货高度都是固定的。

若需要将货物卸到较高处或使货物堆积得较高些,目前的自卸汽车就难以满足要求。

为此需设计一种高位自卸汽车,它能将车厢举升到一定高度后再倾斜车厢卸货。

1.2设计要求
1)具有一般自卸汽车的功能。

2)能将满载货物的车厢在比较水平的状态下平稳地举升到一定高度,最大升程S max见表1。

3)为方便卸货,要求车厢在举升过程中逐步后移,车厢处于最大升程位置时,其后移量 a 见表1。

为保证车厢的稳定性,其最大后移量a max不得超过1.2a。

4)在举升过程中可在任意高度停留卸货。

5)在车厢倾斜卸货时,后厢门随之联动打开;卸货完毕,车厢恢复水平状态,后厢门也
随之可靠关闭,后厢门和车厢的相对位置见图2。

6)举升和翻转机构的安装空间不超过车厢底部与大梁间的空间,后厢门打开机构的安装面
不超过车厢侧面。

7)结构尽量紧凑、简单、可靠,具有良好的动力传递性能。

设计要求:
1•能将满载货物的车厢在比较水平的状态下平稳地举升到一定高度,最大升程S max见表1。

2•为方便卸货,要求车厢在举升过程中逐步后移,车厢处于最大升程位置时,其后移量a见表1。

为保证车厢的稳定性,其最大后移量a max不得超过1.2a。

3•在举升过程中可在任意高度停留卸货。

方案一:平行四边形举升机构
设支持杆的本身长度为 L.,其在举升到最高高度后的长度为L '则其V= {L ' - L}/ t .{t为举
升过程中运动的时间},后移量根据角度即可算出。

因为是平稳举升,所以加速度为零。

为保证后移量不超过1.2a,
即d<1.2a=1.2*0.38 米
还有最大升程为1.8米,即S= (L'—L )<1.8
优点:
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安装和维修,能够保证车厢在举升和下降过程中保持水平,稳定性好;
缺点:
车厢上移时,其后移量很大。

为了保证车厢举升到最大高度时,其最大后移量不超过设计要求,需将两杆做得很长,甚至大大超过了车厢的长度,在工程实际中不能实现。

方案二:剪式举升机构
第二章机构简图
2.1举升机构及其计算分析首先选定
设计数据
车厢尺寸(L x W x H ) S max a W (kg) L t
4000x 2000x 640 1800 380 5000 300
H d
500
原理:
当下面的移动副右移时,车厢上升,同时向后移动;下面的移动副向左移时,车厢下降,同时向前移动。

设下面两个半杆长度为 a,上面两半杆为 b,举升前移动副与杆的夹角CAB i,举升
后移动副与杆的夹角CAB 2,则有
上移量:S (a b)(sin 2 sin J
后移量. d 2a cos 1 (a b) cos 1 2a cos 2 (a b) cos 2
化简后得
d (a b)(cos 1 cos 2)
为保证后移量不超过1.2a,
即d<1.2a=1.2*0.38 米
还有最大升程为1.8米,即S<1.8
因为都是平稳上升,所以速度不变,加速度也为零
2.2翻转机构
方案1 :单缸直推式
该机构的优点是简单紧凑,花费小方案2 :油缸前推连杆式
该机构的优点是举升时转动圆滑,三脚架推动车厢举升时,车厢倾翻轴支架的水平反力比较小,车架底部的受力也比较均匀。

缺点是油缸在车厢翻转过程中摆动不方便。

2.3 .后厢门打开机构
万案一
1
当车厢翻转时,通过联动机构使下边的杆转动,从而带动后厢门转动,完成其开启和关闭动作。

优点:该方案的结构比较简单,该方案较易实现与其他机构的联动,能够确保车厢门的打开和关闭的时候的准确位置。

缺点:需要高要求的机构尺寸
x A
优点:方便简单
第三章最佳方案
3.1最佳方案选择
根据以上各机构方案设计与比较,最后确定各机构方案如下:
举升机构:
翻转机构
后厢门打开机构
第四章机构总成
4.1机构总成
方案一:
\
I \
万案一:
此两种机构总成方案都需要两个动力源才能实现功能的方案,首先需要下面的举升机构利用动力源把位于一块平板上的翻转机构和后箱门打开机构托举起来,然后第二个动力源使翻转机构翻转联动后箱门打开机构一起运行。

此机构的关键就是举升系统的计算,在前面的举升机构方案设计中已有计算分析
结束语
紧张的课程设计顺利结束了。

在这设计过程中,我从原来对本专业并不十分了解的状况
下,开始系统的运用了所学的机械基础知识,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培养了我查阅机械类书籍的能力,为我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最后,非常感谢老师的关心指导和其他同学的协作!
参考文献:
1裘建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