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19】博士论文摘要范文【3篇】word版本 (6页)

【2018-2019】博士论文摘要范文【3篇】word版本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博士论文摘要范文【3篇】
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

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
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的关于博士论文摘要范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博士论文摘要范文【1】
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史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主要是
儒家三大思想资源相互竞争发展的历史。

在长达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
先是自由主义取代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显学,后是马克思主义
取代自由主义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显学。

改革开放之后,自由主义与儒
家思想回潮,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目前中国的思想文化舞台上是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与儒家三者之间相互竞争的格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面临着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上述中
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三大思想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地位和相
互关系问题。

这关系到新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因而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问题。

个体与整体、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关系是和谐观的基本矛盾。

和谐社会
观要解决什么样的社会是和谐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方式是什么的问题,具体
来说就是要处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
关系问题。

马克思、自由主义和儒家和谐观之间的基本分野在于对这两对矛盾中的双
方的不同定位。

马克思、自由主义和儒家和谐社会观之间的基本分野在于对什
么是和谐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方式的不同回答。

儒家的和谐观是以整体为本位、以秩序为本位的和谐,自由主义的和谐观
是以个体为本位、以自由为本位的和谐,马克思的和谐观则是个体与整体之间
的辩证统一、自由与秩序之间的辩证统一。

这是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之间
和谐观最基本的分别。

根据本体论与主体哲学,和谐是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

如何实现主客体的统一,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三者有很大的不同。

儒家的
主体主要是一种伦理主体,特别强调通过主体的自我修养实现主客统一。

自由
主义的主体是一种科学主体,特别强调通过主体对客体的片面征服实现主客统一。

马克思的主体是一种辩证的能动主体,既强调改造客体又强调改造主体来
实现主客统一,克服了自由主义和儒家的不足。

儒家认为封建等级社会就是和谐社会,人们按照儒家的礼制进行自我修养,控制个人的欲望和需求,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礼制,就能实现社会和谐。

儒家提出了一整套包括伦理在内的政治、经济、法制方面的实现社会和谐的方式。

在政治上主要通过治国者或者社会精英实施仁政感化百姓以获得百姓的拥戴,以实现天下的和谐以及百姓与政府的和谐。

经济方面主要通过平均主义的
分配方式来避免贫富不均的矛盾,以维护社会和谐。

法制方面主张对于破坏制度、破坏秩序者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惩处,以此作为社会和谐的保障力量。

山卞义认为等级制度是不合理的,认为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自
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永tK的和谐社会。

自由主义巾提出了一整套促进社会和谐的方式。

自出主义将法律制度作为社会和谐的基础平台,将自由的
市场竞争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力量,将市^社会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导力量,将政府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辅助力量,尽量避免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将社
会保障体系作为和谐社会的保障力量。

从逻辑上看,自由主义的和谐观是对儒
家保守主义伦理和谐观的否定,它是一种基于经济的和谐,具有重大的历史进
步意义,反映出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自由主义用经济
的片面性否认了伦理的片面性,仍然属十一种片面的思维方式。

同时,自由主
义虽然反对等级+平等,但它却又在保护贫富+均这种新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
显然造成了新的不和谐。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自屮主义和谐理论的历史进步意义。

马克思认为自由主
义的形式上的平等和自由是社会和谐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这只是人类和谐的一
个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主张的和谐建立在社会化生产资料共同占有与个人所
有相统一的《础之上,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真正的和谐。

马克思认为,自
由竞争的il/场经济并不能必然异致社会和谐,反而会造成贫富分化和严重的
阶级对立,同时,对财富的片面追求成为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这又不可避免
地造成了人的异化,将人的全面的、丰富的木质抽象为单一的经济本质。

马克
思认为,要发展经济,发展生产,但经济不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唯一手段,要将
经济的、伦理的、精祌的等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避免人的异化,避免因
贫富不均形成的阶级对立。

对于自由主义特别卷it的市K社会,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获得了政治解放,只是人类解放的?个环节,只有全人类获得了解放,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通过比较研究,木文得出如下结论:新世纪屮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就是在.克思主义和谐观的指导下,以、克思主义和谐观为主体,辩证吸收中、丨卿谐思想屮的权益成分。

马克思主义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是构迚屮同特色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唯一指异思想。

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沂,人类社会发展到
现在,乂于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经历过保守。

士:义、S山主义与马克思:+:
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一个螺旋式辩证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和谐观
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在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产物,它辩证地吸收/保守主义和a山主义和谐理论的一切冇川因素,代表了人类和谐理论的最高水平。

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成力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建设唯一指导思想,既是人类和谐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进行屮
国特色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必然选择。

保守主义和谐思想与D山主义和谐
思想富含人量冇价值的思想资料,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参考资料,我们不能轻视、忽视它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过程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们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成为我们进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

这是中国历史与现实得出的必然结论。

博士论文摘要范文【2】
刘咸圻是中国学术史上罕见的天才大家。

他生逢晚清民国,身处中国历史
上空前的大变动时期,面对中国哲学及其精神文化在古今中西的纵横交错与激
荡碰撞之际,刘咸圻继承家学,推阐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并致力于儒道会通而
重铸中国的主体精神文化及其哲学。

他的大事因缘唯在确保大变动之后中华民
族仍然拥有承前启后的主体性精神文化慧命及其信仰正道。

他旨在“以合御分”,“由博返约”,先后天统贯,从而得以“推十合一”,并最终成就了神通圆大的整合古今中西一切文化及其哲学的精核宏通之“推十学”.刘咸圻不失传统哲学之根本精神,而又得治学方法论上革故鼎新之巨大成功。

逾千万言的《推
十书》是中国哲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学术珍品,刘咸圻亦被誉为“一代之雄”的
天才学者与国学大师。

刘咸圻的家传槐轩之学是其得以返溯儒道哲学的入路,并由此而形成他的“先天之学”的根基。

在私淑章学诚的“六经皆史”思想与校雠方法学后,刘
咸圻又将之发扬到天生人成已降的“人事学”与明统知类的“两一”法,从而
成为其“后天之学”的对象与方法。

刘咸圻梳理儒学发展史,辨别其流变得失,进而推阐原始儒学大义,并在对老子、庄子哲学的辩正基础上,表明儒道本会
通为一。

他又对道、理、气等中国哲学核心概念范畴间关系的疏正,并以神、性、
气等为基元而会通阐铸儒道哲学。

由阐铸推明儒道通一的天道观,从而为人道
论打通了形上本体,于是刘咸圻再证先天与后天学之关系,并论及人生哲学。

在明天与明人之后,又论及解决天人关系的道术学。

由儒道天人之学泛及群道,刘咸圻阐明原始儒道的根本治世之学,这又为
辨明中国哲学的根本及其与现代性的关系分疏作了阐扬。

刘咸圻以儒道会通为
中国哲学的本根,并由此去统合中国的诸子学与西方文化。

他基于儒道而论证
诸子不明性善根本,见道不真而或偏于虚理或偏于实效,有一时一面之用而不
足为长久广大,因此必以老子、孔子所传之道为统。

刘咸圻又论证儒道哲学道
性本体的普世性与永恒性,他认为这是合一的本体,而西方文化却长于分析思
辨而弱于统合通一,故“以合御分”于中西文化上便是以儒道通合之学统合西
方分析之学。

进而推进到以“合”的信仰精神统御“分”的科技精神。

他认为
这是世界性的根本之道与必然趋势。

刘咸圻之学承续明代哲学心性道术之风势,又返源于原始儒道之学而以儒
道会通为本,故又并非心学之路。

他超迈于清代的考据学与启蒙思潮,不落于
现代以中附西或以西释中的套路,始终以原始儒道通而为一之道为本,极其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