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亲爱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叫周敏,来。
今天有幸聆听了肖老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这一课,听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教活一字,激活全文。
首先,肖老师巧扣“开”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领学生走入文本。
“开”是什么意思?”
这样的质疑激趣,让孩子们充满好奇地、兴致勃勃地初读课文后,借助找中心句的学习方法,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创造!
接下来肖老师对“创”一字的处理,激活了整篇文章的教学!汉字是有理性的文字,所谓字理,就是指汉字本身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
肖老师引导学生在观察文字演变的过程中理解和识记,无异于帮助学生解开了汉字密码,学生既生动形象地记住了“创”字,又初步感知到盘古创造天地的艰辛,为学生进入文本阅读作出有效的文化和情感铺垫。
我的第二个感受是:写字教学如春风化雨,细腻自然。
课堂上,我尤其喜爱肖老师这样的语言:在板书“盘”这个字时,她说:皿子底要写得稍微矮一些;在讲解“造”字时:“走之儿底的最后一捺要像小女孩的裙摆一样舒展开来。
”在范写“肌“字时,她强调:“肌”的竖撇要稍短,这样就不会打架了。
其实做人也是如此,
只有互相谦让,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
”多么形象,多么亲切的语言啊,就这样赋予了汉字生命力。
规范、整洁的“创造”“肌肤”出现在屏幕上,肖老师引导孩子们静心读,定睛看!读什么?看什么?间架结构、笔画组合;结构的平正,造型的秀美;各部分的穿插,对称;体会汉字的结构美;在这个基础上,很自然地总结出汉字笔画的避让原则,使学生懂得做人也应谦和,水到渠成地落实了识字写字教学的人文性。
在书写过程中,肖老师始终关注孩子们的写字姿势,强调书写时的形体美。
书写讲评,从章法、结构、点画三方面入手,使学生真切的认识到这样写字既正确,又美观。
我的第三点感受是:学法指导,不着痕迹。
肖老师用“学习法宝”来引路,让学生轻松展开学习。
在生字检测环节和典型字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其共同点,揭示构字的规律,并举一反三,在学习中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又如:“划记中心句,能把长文读短”“请把“创造”二字写在课题中的“开”字下面”,这样一来,既有对字义的理解,又有书写的训练,更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一学习方法的自然渗透。
这堂课的教学主线清晰明了,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识字,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全程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发言彬彬有礼。
但我想:在生字检测环节中,检测的面是不是应该更广一些?检测的方式能否更多样些呢?教师是否还应该更关注课堂的细节呢?如:“血液”中
的“血”字并不是形声字,但是老师却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及时的进行纠正。
另外,整堂课上教师的话语权把握略显强势,有些问题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老师还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更广阔的时空。
如:教学创字时,教师的设计新颖、巧妙,可遗憾的是从创字的演变到书写,都是以老师讲解为主,我觉得如果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自己交流、总结,我相信孩子们的学习体验会更强烈,更持久;课堂上的生成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