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上课思路1、说说读读书的名言警句2、介绍司马光及《资治通鉴》3、朗读课文,注意停顿4、检查字词注音5、介绍文中三位人物及其君臣关系6、以对话方式朗读课文7、检查词语解释及翻译8、复述课文9、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理由和目的是什么?10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11简要概括孙权、吕蒙的形象12.联系《伤仲永》一文,说说吕蒙和仲永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一下决定成才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天资与后天努力那个更重?13教师列举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请同学们举例说说这样的事例。
11讲讲邹忌劝谏的故事,总结在劝谏别人时的技巧。
12、教师总结天资差但努力成功的事例1、《王羲之吃墨》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
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2、《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3、比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生于巴黎一个医生家庭里。
在他的儿童和少年时期,性格上好个人沉思,不易改变思路,沉默寡言,反应缓慢,不适应普通学校的灌注式知识训练,不能跟班学习,人们都说他心灵迟钝,所以从小没有进过小学和中学。
父亲常带他到乡间采集动、植、矿物标本,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学到了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解释它们的初步方法。
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进行了艰苦的劳动。
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了四年。
自己用铁棍搅拌锅里沸腾的沥青铀矿渣,眼睛和喉咙忍受着锅里冒出的烟气的刺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
由于发现放射性,居里夫妇和贝可勒耳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5、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
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
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6、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7、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
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
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
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
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
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8、《玄奘苦学佛法》$o&d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10、《朱元璋放牛读书》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认真,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贝多芬拼搏成长11、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生命的顽强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风,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12、《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13、李白小时候不勤奋,不愿上学堂,后来听一个老奶奶说铁杵可以磨成针,开始刻苦学习,终有作为。
(14、舟舟舟舟出生在1978年的愚人节,上帝要送他一个礼物——他的第21对染色体比普通人多了一条,但这个礼物却成了愚人节的玩笑,正是这多的一条染色体,使他成为重度弱智的先天愚型儿。
——给予有时也要恰到好处!对舟舟,我们在关注什么呢?他的智障?他的指挥?他的生活不能自理?也许更多的时候我们喜欢舟舟是因为我们乐意看到一个智障人在指挥一群睿智的人,惊讶于世界上还有这等奇怪的事《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15、李世民纳柬魏征,刘备接受诸葛亮隆中对,秦王接受李斯柬逐客书成就霸业16、劝谏艺术巧妙成功2.优旃旁敲侧击劝谏秦始皇宽待卫士优旃,名旃,是秦朝的歌舞艺人。
优旃的个子非常矮小,他很擅长说笑话,但他所说的笑话往往都合乎大的道理。
秦始皇在位期间,有一次宫中设置酒宴,正好遇上下雨,宫殿台阶下执盾站岗的卫士都淋在雨中,受着风寒。
优旃看到在风雨中站岗的卫士,十分怜悯他们,问他们说:“你们想要休息么?”卫士们都说:“非常希望。
”优旃说:“如果我叫你们,你们要很快地答应我。
”过了一会儿,宫殿之上的众臣向秦始皇祝酒,高呼万岁。
优旃靠近栏干旁大声喊道:“卫士! ”卫士们齐声答道:“有。
”优旃说:“你们虽然长得高大,有什么好处?只有幸站在露天淋雨。
我虽然长得矮小,却有幸在殿内休息。
”秦始皇听了优旃对卫士所说的话,知道他是在婉转地劝谏自己宽待卫士,于是下令让卫士减半值班,轮流接替。
优旃怜悯在风雨中站岗的卫士,但他没有直接劝谏秦始皇,而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法,婉转地对秦始皇进行劝谏。
优旃对卫士们说,他们虽然身材高大,但他们所处的境况,却比身材矮小的自己悲惨得多,以此向秦始皇阐明卫士所处的不良境况,暗示秦始皇应当改善卫士所处的境况。
聪明的秦始皇自然明白优旃这样做的真意,也意识到优旃的委婉劝谏是有道理的,于是接受了优旃的意见,立即下令改变卫士站岗的方法,改善了卫士所处的境况。
15、齐宣王下令修建一座占地超过一百亩,大堂上要设置三百座门的宫殿,一连修建了三年都没有能够成功。
绝大多数的大臣都不敢劝阻,只有春居对此忧心忡忡,总想找个合适的机会劝谏齐宣王。
有一天,齐宣王和大臣们谈论君主的贤明问题。
春居趁机问他:"楚王抛弃了先王的礼乐,音乐也因此而变得轻浮了,您说楚王能算贤明的君主吗?""当然不能算!"齐宣王不假思索地就作出了回答。
春居又问:"楚国所谓的贤臣数以百计,却没有为此而劝谏楚王。
您说,楚国有算得上贤臣的人吗?"当然没有!"齐宣王又肯定地回答道。
春居顺水推舟又接着问:"现在大王您要修建的大宫室,占地超过了百亩,堂上还要设置三百座门,这样豪华的大宫室一连修了三年都没完工。
大臣中没有人敢劝阻。
请问,大王您手下算得上拥有贤臣吗?"齐宣王面带羞愧之色,迟疑了一下,说:"当然也没有!"春居拱手说:"那好!请允许我离开吧!"说完就头也不回地快步走了出去。
齐宣王愣了一下,马上追上去说:"春子!春子!请您回来!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齐宣王把春居召回来后,又赶紧召来记事的史官,对他说:"马上记载下来!我不贤德,喜欢建大宫室。
春子劝谏了我。
"最后齐宣王下令停止了这项劳民伤财的浩大工程。
16、赵简子坐着船,在江上游玩,不觉慨叹地说:“怎样才能得到一个贤士,陪我一同游玩呢?”摇船的老汉古舟听了,就跪在赵筒子面前对他说:“大王!对于珍珠和玉石,你是知道得很清楚的,它们并没有长脚,它们为什么能从很远的地方,到你身边来呢?这是因为你爱好它们的缘故。
今天,长着两条腿的贤士,反而一个也不来,大概因为你心里不喜欢贤士的缘故吧?”赵筒子回答说:“我有几千个食客[注],我把收来的赋税,全供养了他们,怎么能说我不喜欢贤士呢!,,老汉又说:“鸿雁能飞得那么远和那么高,全靠那些长在翅膀上的羽毛。
至于那些长在背上和腹下的软毛,即使多了一把,也不见得飞得更高些,更远些。
拔了一把,也不见得就飞得近些,低些。
今天,你门下那几千个食客中,是不是算得上长在翅膀上的羽毛呢?我看,恐怕只是一些背上、肚下的软毛罢了!”17、劝谏魏王要建造一座很高的中天台。
许多大臣都去劝谏,教他不要建造,魏王却不答应。
为了免得麻烦,魏王就下命令说,要是有人再敢劝谏,就要杀了他。
许绾得了这个消息,就带了一把铁锹去见魏王说:“听说大王要造中天台,我也愿意尽一把力!”魏王说:“象你这样的(注]当时有势力的大臣,家里都养着许多客人;这些客人,都给主人出力出主意。
人,能出什么力呢!”许绾说:“我虽然没有多大的气力,但是,我对于造中天台有个意见:听说,天和地相隔有一万五千里,大王如今要造半天高的台,就得离地七千五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