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说课
一、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
学生升入初中半年来,已经初步具有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并积累“但、见、过、涉猎”等一些常用文言词语以及“邪、耳、乎”等语气词,“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体会孙权、吕蒙、鲁肃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心理。

3.能够字斟句酌精读文言文,把握人物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对话的口吻、心理、语气、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爱才、善劝、善于学习等优秀品质。

二、本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预设
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中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从人物身上吸取个人成长的养料,获得启示。

难点: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感受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三、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文短小精悍,情趣、理趣盎然,人物形象鲜明,既适合于朗读,又适合于品味。

学生在已经积累的文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按照“朗读—译读—演读—悟读”的方式,使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教师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引导学生结合《三国志》《资治通鉴》进行拓展阅读,开阔视野,开启思维,加深学生对孙权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本课学法的指导
本单元的语文核心素养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关键词句反复揣摩、细细品味。

本文难点在于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感悟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人物对话字斟句酌地去品味,让学生养成通过细读文章语言,感悟人物品质的习惯。

五、本课的教学设想
本课预设为2课时。

课前学生查阅《三国演义》《三国志》。

第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质疑。

通过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提出疑难,小组共同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通过品读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朗读、演读,拓展阅读,以多种方式带领学生字斟句酌,体会精炼语言的魅力。

六、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查找《三国演义》《三国志》有关孙权、鲁肃、吕蒙的资料。

(二)导入:《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为“三绝”的是哪几位?知道关羽的最后结局吗?(败走麦城)他是被谁打败的?(吕蒙)此时的吕蒙是一位学识渊博,独具战略眼光,文武双全的统帅。

那同学们知道年轻时的吕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吕蒙为什么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
(三)检查预习,了解作家作品
1.学生谈自己对文中三个人物的了解。

2.教师补充介绍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四)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教师师范朗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注意字音:卿(qīng )涉(shè)猎(liè)孰(shú)邪(yé)遂(suì)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

(4)学生声情并茂地齐读课文。

(五)译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并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画,学生四人一小组,问题先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再提出来,全班师生共同扫清阅读障碍。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当道,当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邪:后写作“耶” ,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3.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提示:抓住“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的情节,力求语言流畅生动。

(六)演读课文,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1.学生在小组分角色朗读,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2.学生表演课本剧。

学生选出四名优秀的朗读者(旁白、孙权、吕蒙、鲁肃),在全班表演。

3.学生以原文为依据,字斟句酌,点评同学的表演。

4.学生演读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个性化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用叹号表示强烈的反问语气,可见孙权的良苦用心。

“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的语气。

十分惊奇的神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写鲁肃和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七)拓展阅读,把握人物形象
1.阅读《资治通鉴?汉纪六十》节选。

吕蒙未及受封而疾发,权迎置于所馆之侧,所以治护者万方。

时有加针1,权为之惨戚。

欲数2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
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不然则咄唶3,夜不能寐。

病中瘳4,为下赦令,群臣毕贺。

已而竟卒,年四十二。

权哀痛殊甚,为置守冢5三百家。

——《资治通鉴·汉纪六十》
【注释】
①加针(zhēn):施针灸。

②数(shuò):屡次,多次。

③咄(duō)唶(jiè):叹息。

④瘳(chōu):病愈。

⑤守冢(zhǒng):守墓者。

2.字斟句酌把握孙权的人物形象。

思考:哪些字句体现了孙权的“贤主爱才“?
(八)谈感悟: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九)布置作业:期中考试在即,同学们都在紧张备考,咱班某位同学贪玩,无心学习。

请你作为朋友给他写一段话,劝说他专心复习,争取考出理想成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