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他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唯心主义形式叙述)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物相分离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

3.马克思主义的内涵: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业立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③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相一致的④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本,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①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②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麦必要基础。

③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①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② 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③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

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答: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发行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4、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答: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经济学;3、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除去上述理论来源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②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以联系、发展的状态存在,还是以孤立、静止的状态存在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或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相结合。

3.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7.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8.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9.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②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③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只见联系不见区别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1.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①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②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③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事物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

2. 联系的复杂多样性: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联系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②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

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避免出现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

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

3.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①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②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形而上学坚持一点论。

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4.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①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②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③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