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

水之寒者,五藏之悉凝也。

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

火之热者,六府之尽发也。

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

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

《素问》: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

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

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刘渡舟研究《伤寒论》的理论,可称丰富多采,美不胜收。

如用六经六气、标本中见的理论,指导六经辨证论治之法的,则称之为“气化学说”而名称前茅。

在清代这个学说非常盛行,其代表人物则有张隐庵、张令韶、陈修园等人。

到了今天,“气化学说”,逐渐凋谢,濒于失传。

有的学者,目之为“形而上学”,反而对它加以批判。

我认为气化学说,是从中医的理论特点而产生。

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六气人体的辨证法。

成立一个学说,乃是发展中的精华结晶。

为了慎重起见,所以不能轻率地把它一棍子打它。

而仍有研究分析之必要。

张仲景在《原序》写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揭示了《伤寒论》的内涵,而有气化之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说出了天人之间而有互相沟通之理。

张仲景重视气化学说,事实俱在,胜如雄辩。

气化学说,如树之有本,水之有源,肇始于《内经》“七篇大论”而以《阴阳大论》为篙矢。

张仲景把经络与气化有机地进行了结合,他在《伤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阴阳大论》。

不但发扬了气化学说,而且保存了旧论(《阴阳大论》)免于亡佚,这是一个伟大收获。

中医学离不开五运六气,而且中医的特点也就在此突出。

我们天天讲风、讲火、讲湿、讲寒,为什么对《伤寒论》的气化理论,一听就勃然大怒,愤然而起呢?《内经·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

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六微旨大论》指出了六气标本中见的气化组成,以及它的规律与程序,所以它是“气化”学说的核心与理论根据。

首先它指出了三阴三阳,是由六气所化而为之主。

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

由六气所化,建立了三阴三阳。

所以六气为气之本,而三阴三阳则为气之标。

六气之本,乃是气化学说的第一手材料。

“气化”就是六气的变化,神出鬼没,变化万千。

但是它有规律可寻,这就是“气化学说”—门知识了。

阴阳为标,它说明了六气必须分出阴阳,它虽是六气所派生,但必须由阴阳定性以后,才能起到客观实际之应用。

在六气之本,与阴阳之标,而兼见于标本之间的,则叫做“中气”。

“中气”,乃是阴阳表里之相合的产物。

因为它在表里之间存此一格,因此它有节制六气,平衡阴阳的作用。

本气、标气、中见之气,鼎足而三。

但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或互相支持,或互相颉颃,使气达到化育万物,品类咸彰之目的。

人的脏腑阴阳,经脉互相络属,共有“六合的格局: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相络属而为一合;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相络属而为二合;足阳明胃与足太阴脾经互相络属而为三合;手太阳小肠与手少阴心经互相络属而为四合;手少阳三焦与手厥阴心包经互相络属而为五合;手阳明大肠与手太阴肺经互相络属而成为六合。

中医学中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精髓。

它将阴阳毫不保留地与一定的物质相结合,叫做“阴阳应象”。

所以六气配阴阳,脏腑配阴阳,只是唯物论的辩证法而已。

把这个道理明白了,我们再讲“气化”学说“从本”、“从标”、“从中见”的具体内容,似乎就比较容易一些。

《至真要大论》对气化而有“从本”、“从标…、“从中见”的一定范围。

那么,什么是“从”呢?“从,当随从讲”,也就是跟随的意思,言六气为本,阴阳为标,阴阳表里之相合,而为中气,抟之为一,分之为三。

在分析病症,指导临床,对气化学说三个方面,而不是随意排定,它有一定格式与摊派的理论。

《至真要大论》说:“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由此来看,“从”,是有原则的,分层次的,而有范畴与规定的。

少阳、太阳从本,其理论在于少阳本火而标阳;太阴本湿而标阴,阴阳标本之气相同,而无差别之处,所以少阳应从本气之火,太阳应从本气之湿化。

以上提示我们,治少阳病要抓住火,治太阴病要抓住湿。

至于少阴,太阳从本从标的道理,因为少阴本热而标阴,太阳本寒而标阳,两经的特点是“标本异气”难求一致,不能归于一方。

所以就有或从本,或从标的两种证情先后出现。

结合《伤寒论》的太阳病而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必恶寒”,言“恶寒”在发热之先。

根据临床观察,即病者,必先恶寒,不即病者,则多见发热。

恶寒先见,乃是动了太阳的本寒之气;发热在后,则是动了太阳的标阳之气。

古人云: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为什么太阳病的恶寒,跟随的如此之紧?因为太阳的气化是本寒,病随本寒而化,所以恶寒而为突出。

以上将古人的气化学说,从标、从本、从中见的道理与模式大致地论述了一个梗概。

我认为对气化学说,亟须改进的问题有二:一个是五运六气要大众化,要推陈出新,不能始终不变地“模式化”,而使人难于接受;第—是本着“善言天者,必应之于人”的原则,就应该把气化的原理联系六经为病的生理病理特点,从中可以发现气化具有互补性、颉颃性。

最要紧地要以《伤寒论》的精神而互相印证,用六经六气的学说推动气化学说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太阳经病太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热,中见少阴之热化。

古人认为太阳标本气异,故有从本、从标两从之说。

然而,寒水虽为太阳本气,但它能化生标阳之热,因为太阳的中气是少阴,古人只讲“表里相络者为中气”的形式和位置而不谈中气与本经的生理病理关系。

少阴之气为热,而与太阳膀胱相通,它能温化寒水变而为气。

这个气又能达于体表,布于全身,而起到闭表抗邪的功能。

可以说,“气”从水生、“水”则由气化。

两者相互为用,达成阴阳表里之关系。

为此,在太阳病中也出现较多的少阴寒证,例如第29条的四逆汤证;第六十一条的干姜附子汤证;第八十条的真武汤证等。

这和太阳的“中气”少阴气化不利而有干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外邪初客于表时,出现的恶寒现象,陈修园曰:“太阳主人身最外一层,有经为病,有气之为病,……何以为气?《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其病有因风而始恶寒者,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

虽有微甚而总不离乎恶寒。

盖人周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卫外之气也。

若病太阳之气,则通体恶寒,若病太阳之经则背恶寒。

”人入浴汤时,首先出现的不是热,而是洒然寒,然后则发热。

根据《阴阳大论)所说,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

不即病者,名曰温病。

凡即病之伤寒则以恶寒为先,阳郁之发热则在恶寒之后。

恶寒则从太阳之本化,发热则从太阳之标化。

所以《伤寒论》的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末发热,必恶寒”。

仲景对恶寒与发热的先后,交待地非常明白,而且对本、标气化之理也昭然若揭矣。

二、阳明经病阳明气化不从标本,而从太阴中见之湿化。

因为两阳合明,名曰阳明。

阳气太盛,必用阴加以节制,方使气平而无病。

为此,乃有随从“中见”之湿化颉颃其燥气。

燥得湿,相济为美。

若湿太盛,或燥太盛,则燥湿不得其平反而为病。

阳明之中气为湿,若湿气不及,则不以从中而化,而反从本燥之化,抑或从标阳之热化。

这样,就成为湿化不及,燥气太过,便可发生阳明病的燥热实证出现。

阳明病的热证:在于上者,热与气郁,则见心中懊侬,胸中窒塞,舌上有苔;在于中者,则热伤气阴,而见渴欲饮水,口干舌燥;在于下者,则热与水结,而见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阳明病的实证:“潮热”“腹满”、…手足濈然汗出”,谵语,大便操结,脉沉紧,舌燥苔黄。

至于阳明而从“中见”之湿化,反映在阳明病中则非常突出,例如第187条的“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坚者,为阳明病也。

”陈修园注:“阳明与太阴之气相为表里,邪气亦交相为系。

伤寒阳明脉大,今浮而缓,阳明身热,今手足自温,是为病不在阳明而系在太阴。

太阴者,湿土也,湿热相并,身当发黄。

若小便自利者,湿热得以下泄,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已过,唯八日值阳明主气之期,遂移其所系,而系阳明。

胃燥则肠干,其大便无有不坚者,以为阳明也。

”他又说:“此节合下节,明阳明与太阴相表里之义也。

”殊不知阳明从中见太阴之湿化乃为正局。

而不从标、本之化也。

所以本节论述中见太阴湿化之典型者,而陈氏反解为阳明与太阴相表里之病,勿乃干虑之—失欤?由上所述,可以看出阳明病,燥则从本,热则从标,湿则从中见也。

所以古人指定,从中见之义,让我们从湿的对立之气,去认识燥热之病。

何况阳明病开宗明义而以三种阳明立论,首先提出“太阳阳明为脾约”,脾之阴液而为胃之燥气的约束不前。

再观阳明中见湿化各证,对比论证能不令人玩味无穷也。

正如张隐庵所说:“阳明发热而渴,大便燥结。

此阳明病阳也。

如胃中虚冷,水谷不别,食谷欲呕,脉迟恶寒,此阳明病中见阴湿之化也。

”张氏虽然论寒湿,而湿热诸证亦自在言外。

三、少阳经病少阳本火而际阳,中见厥阴风木。

因少阳标本同气,故从本气之火以概其标。

然少阳为始生之阳,其气萌芽,向上向外,生长不息,最畏抑郁气机,而为发病之原。

另外,少阳之气初出于地上,虽然生机盎然,稚阳犹柔,必须藉赖中见之厥阴风阳温煦,以助少阳生、升之气。

少阳病的口苦、咽下、心烦等热证,是从少阳之本,火气之所化也,其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乃是少阳甲木气机郁勃不舒之象;至于头目眩晕,又是中见风木之气的病机反映。

最有意思是少阳与厥阴两经在发病中,其证候不即不离颇多近似,反映了两经的内在联系。

如少阳病的咽干,与厥阴病的消渴;少阳病的心烦,与厥阴病的心中疼热;少阳病的默默不欲饮食,与厥阴病的饥不欲食;少阳病的喜呕,与厥阴病的吐蛔;少阳病的往来寒热,与厥阴病的燥热胜复。

两经在证候上都有貌似神合之处。

由此而论,少阳为病不但从本,亦未尝不从中气之化。

四、太阴经病太阴本湿而标阴,中见阳明燥化。

因其标本气同不悖,故太阴从本湿之化以概其标。

太阴既从本气之湿寒,中阳不运,则中焦清浊失判。

正如第273条所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脾主腹。

太阴为病,无论来自传经,或因寒湿直中,或寒凉损伤脾阳,而使脾阳不运,寒湿内阻,表现为腹张满;在腹满的同时,还常见腹痛,因属虚寒,故喜温喜按。

脾与胃互为中气,寒湿困脾,清阳不升,水谷不化,故见下利;寒湿犯胃,浊阴不降,胃气上逆,故而作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