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管理法教程

土地管理法教程


封建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井田制的瓦解,以 及各国变法运动的开展,土地私有制确立并发展起来。战国 时期确立的土地私有制,在我国延续了2000多年。 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 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地主私有土地 自耕农私有土地 地主土地私有是最主要形式,三者相互依存,此消彼长。 影响: 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 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主要形式,也是封建 社会的经济基础。
地。
1.1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时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商周) 土地制度 氏族集体所有制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屯田制 表现形式
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 井田制就是把耕地划分为 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 经界,中间有水沟,阡陌 纵横,像一个井字。一人 耕种一个方块,称为“一 田”。甲骨文中的“田” 字也是由此而来。一井分 为9个方块,周围的8块田 由庶民个人耕种,中间则 为公田,所有人必须先合 力耕好中间的公田,才能 回私田工作。
土地管理法
内容要点: 1.1 1.2 1.3 1.4 1.5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土地管理法》的基本制度 土地使用权出让与划拨 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 建设用地

我国《土地管理法 》根据土地的用途 将土地划分为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包括耕地、林地、草 地、农田水利用地、养 殖水面等; 指建造建筑物、构筑 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 宅和公共设施用地等; 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 和建设 用地以外的土
根源:土地私有制
封建政权
统 治 者
徭 田 役 赋 兵 人 役 头 税
抑 制 兼 并
田 赋
地主
地 租 激化矛盾
被统治者
自耕农
佃农
新的自耕农
农民起义 新 王 朝 均田免粮

民国时期的土地权利分配及管理
土地问题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已为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所重视,孙中山先生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孙中山先生这 一主张未能得到国民党政府的执行,在国民党统治的近 30年中, 仍然保存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地权分配极不平均。

1988年2月,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了包括土地条款在内 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个别条款的建议》。 其中包括“……二、《宪法》第10条第四款:‘任何组织或个人不 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转让土地’修改为‘任何 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 用权可以转让。’ ”

1987年4月,国务院第一次提出了“土地使用权
可以有偿转让”的政策。同年下半年,深圳率先试点 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从此揭开了国有土地使用制度 改革的序幕,标志着改革从理论探索转人实践阶段。 《经济日报》称“这次拍卖活动,将是我国土地管理 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外电评论说: “这是中国自1949年以来的空前举动”。紧随深圳, 福州、海口、广州、厦门、上海等城市也开展了试点。
基本特点是土地国有,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
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起来,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 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均田制:
始于北魏,沿用至唐朝前期。
露田在年老或 死亡后要收回
桑田可继承
基本特点是: 以政府手中掌握大量的土地为前提,在不触动地 主阶级的条件下,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 占有权和使用权。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均田制也是府兵制和租(庸)调制赖以存 在的经济基础。

建国以来,在产品经济模式下,我国的土地使 用制度一贯实行行政划拨的形式,即土地的使用实行 配给制。这种土地使用制度的突出特点就是“三无制 度”,无偿、无限期和无流动。随着我国20世纪80年 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运行,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弊病暴露得越来 越明显,因此,进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变土地的 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使用为有偿、有限期和有流 动的使用,成为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 迫切的和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管理

《宪法》第 10 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 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 于集体所有。” 《宪法》确认了国家和集体两种土地所有权,这是我

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对土地所有权做出的郑 重规定。
历史时期
春秋 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井田制开始崩溃, 私有制开始产生。 税制改革:
表现
“公田”被抛荒 “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齐国:“相地而衰征 ” 鲁国:初税亩 秦国商鞅变法: “除井田,民得买卖” “依军功行田宅”
客观承认土地 私有的合法性 , 加速井田制 按亩收税,不再区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根据土地多少和田 瓦解。 分公田、私田.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 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甲骨文中的
内容
①一切土地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世代享用,但
甲骨文中的田
不得转让和买卖;诸侯要向国王交纳一定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1)国有土地所有权主体权利无从体现,国家土地所 有权成为虚无


(2)土地分配不合理,土地使用严重浪费
(3)妨碍了企业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企业的经济核算 (4)阻碍了城市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

初期酝酿阶段
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酝酿,始于 20 世 纪 80 年代初。深圳的改革者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 通往“禁区”的道路,率先以收取土地使用费的 方式向外商出租土地。
质好坏征收赋税 生产力的进步——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
战国 时期
以法律形式,最 终确立起土地私 各国变法运动: 有制。
屯田制:
古已有之,代表有曹操、魏蜀吴三国屯田。
具体做法是: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 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
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
民屯,屯田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屯田民不负担兵役, 但不得随便离开土地。 军屯是组织兵士进行农业生产,由将吏管理,收获物全部交给国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