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表

2018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表

3.Jun-Hong Lin, Wei-Chuan Zhou, Hong-Li Ding, Pei Wang*, Hong-Mu Ai*.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the land snailCernuella virgata(Da Costa, 1778) the first complete sequence in the family Hygromiidae (Pulmonata, Stylommatophora). ZooKeys, 2016, 589: 55-69.(SCI)
4、分子检测技术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首次测通了比萨茶蜗牛等8个重要物种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发表SCI论文1篇,并以此为基础,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形态上难以鉴别的样品进行分子识别特征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比萨茶蜗牛等5种重要种类的PCR或实时荧光PCR检测鉴定方法,并研制成试剂盒,作为初筛或形态鉴定的分子佐证。核心成果申报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2项已授权。
3、制定了检疫鉴定系列技术标准10项。在厘清系统分类学地位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形态学和种群地理变异分析,明确了形态和分子鉴定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关键特征。确定了花园葱蜗牛等10种重要有害蜗牛的快速检疫鉴定方法,形成了国家标准《花园葱蜗牛检疫鉴定方法》和行业标准《尖头旋蜗牛检疫鉴定方法》等10项技术标准,广泛应用于有害蜗牛的检疫鉴定。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Wei-Chuan Zhou, Hai-Fang Yang, Hong-Li Ding, Shan-Ping Yang, Jun-Hong Lin, Pei Wang*.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land snailCamaena cicatricosa(Stylommatophora, Camaenidae) in China inferred from mitochondrial genes and ITS2 sequences.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15590.(SCI)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无
排名:2
姓名:王沛
技术职称:高级农艺师
工作单位: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对本项目贡献:
项目组核心成员,为本项目科技创新1.1~1.6的重要贡献者。
重建了蜗牛总科内重要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制定了系列技术标准,建立了关键检测鉴定技术。发现新种3个;修订分类单元12个;授权发明专利2项、公示3项;制定标准10个;发表论文15篇(SCI论文5篇)。
5.Pei Wang, Ping-Shan Yang, Jun-Hong Lin, Zhe-Ming Zhang, Wei-Chuan Zhou*.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the land snailTheba pisana(Müller, 1774) (Stylommatophora: Helicidae): the first complete sequence in the genusTheba. Mitochondrial DNA Part B, 2018, 3(2): 798-800.(SCI)
专利目录(已授权和已公示)
专利名称:一种PCR检测鉴定散大蜗牛的方法
授权号:ZL 201410241731.5
类别:发明专利
发明人:王沛;周卫川;陆军;林阳武;肖琼;崔俊霞
授权时间:2015-09-02
授权国别或组织:中国
专利名称:一种PCR检测鉴定地中海白蜗牛的方法
授权号:ZL201410209891.1
类别:发明专利
发明人:王沛;周卫川;陆军;林阳武;肖琼;崔俊霞
授权时间:2016-04-27
授权国别或组织:中国
其他知识产权目录
主要完成人
排名:1
姓名:周卫川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对本项目贡献:
项目主持人,为本项目科技创新1.1~1.6的重要贡献者。
负责项目总体设计和组织实施,厘清了蜗牛总科的物种多样性,建立了10种重要蜗牛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和5种重要蜗牛的分子检测鉴定技术。发现新种4个;修订分类单元12个;授权发明专利2项;制定标准10个;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8篇(SCI论文5篇)。
5、建立了皱疤坚螺谱系地理学模型。基于COI、16S rRNA基因和核基因间隔区ITS2序列,建立了皱疤坚螺的谱系地理学模型,阐明了该螺的起源中心、进化历程、单倍型多样性等种群遗传结构特征。该项技术已应用于皱疤坚螺及其寄生虫的溯源检测。
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属社会公益类。
本项目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6篇,其中SCI论文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公示3项,制定技术标准10项(国家标准实施2项,报批1项;行业标准实施2项,报批4项;地方标准实施1项),该项成果在福建和全国质检系统推广应用后成效显著:据福州等6个口岸局近三年的统计,应用该项成果累计检疫18.1万批次、缩短检测周期1~2天,为货主节约滞港费2715万元,截获有害蜗牛重大疫情130批次。国家质检总局就此发布风险警示通报1个和对外违规通报3个,农业部也就此发文将乳状耳形螺等2种蜗牛新增为检疫性有害生物,保护了国内农林生产安全,维护了我国的外贸利益,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发表蜗牛新种9个。通过系统调查和采集鉴定,共获得蜗牛标本28科、108属、760种,约占中国记录种的70%。厘清了我国这一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外来入侵物种概况,明确了寄生虫中间宿主螺类的物种名录。并在国外SCI期刊《ZooKeys》和国内《动物分类学报》等期刊上发表新种9个。
2、重建了重要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基于线粒体COI、16S rRNA基因和核基因间隔区ITS2序列,结合贝壳形态学、组织解剖学和地质历史事件的分析,重建了蜗牛总科内重要科的系统进化树。并重新描述了231个物种的贝壳形态,首次解剖和记述了68个物种的生殖系统特征,修订种、属级分类单元12个,主要成果出版专著1部、发表SCI论文5篇。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无
排名:6
姓名:吴志毅
技术职称:农艺师
工作单位: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
对本项目贡献:
项目组主要成员,为本项目科技创新1.3的重要贡献者。
建立了琉球球壳蜗牛、地中海白蜗牛、森林葱蜗牛、上旋齿蜗牛、华僧螺等重要种类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制定国家标准1个、行业标准4个。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无
4.Hong-Li Ding, Pei Wang, Zhou-Xin Qian, Jun-Hong Lin, Wei-Chuan Zhou*, Chung-Chi Hwang*, Hong-Mu Ai*. Revision of sinistral land snails of the genusCamaena(Stylommatophora, Camaenidae) from China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data,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from Guangxi, China. ZooKeys, 2016, 584: 25-48.(SCI)
排名:7
姓名:田明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对本项目贡献:
项目组主要成员,为本项目科技创新1.1、1.2的重要贡献者。
厘清了我国蜗牛总科的物种多样性,重建了重要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发现蜗牛新种5个;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论文1篇)。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
排名:1
单位名称: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2.Hong-Mu Ai, Jun-Hong Lin, Pei Wang, Wei-Chuan Zhou*, Chung-Chi Hwang*.Descriptions of two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Camaenafrom Guangxi, China (Gastropoda, Stylommatophora, Camaenidae). ZooKeys, 2016, 634(2):29-45.(SCI)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无
排名:3
姓名:陈元晓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对本项目贡献:
项目组核心成员,为本项目科技创新1.1、1.2的重要贡献者。
厘清了我国蜗牛总科的物种多样性,重建了重要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了重要蜗牛的形态学快速鉴定方法。发现蜗牛新种6个;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1篇)。
2018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表
项目名称
蜗牛总科系统学与检疫性种类检测鉴定技术标准
提名推荐奖种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推荐单位
福州海关(原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项目简介
蜗牛是一类重要的农林作物和人畜健康害虫。本项目针对该类有害生物长期开展系列课题研究,解决了系统分类难题,建立了关键检测鉴定技术,制定了相应技术标准。主要技术创新如下:
单位名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对本项目科技创新1.3~1.4做出重要贡献。
完成了坡月坚螺的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建立了森林葱蜗牛、上旋齿蜗牛、布氏蜗牛等重要种类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制定行业标准3个;公示发明专利1项。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项目主持完成单位,对本项目科技创新1.1~1.6做出重要贡献。
厘清了我国蜗牛总科的物种多样性,重建了重要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制定了系列技术标准,建立了关键检测鉴定技术和皱疤坚螺谱系地理学模型,提交了玫瑰蜗牛和乳状耳形螺风险分析报告。发现蜗牛新种4个;修订种、属级分类单元12个;授权发明专利2项、公示3项;制定国家标准3个、行业标准6个、地方标准1个;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8篇(其中SCI论文5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