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工厂基本建设前期工作一、基本建设程序基本建设程序是基本建设中各项工作进行的顺序。
水泥工业基本建设不管是新建、扩建、还是改建工程,都是非常复杂的,其技术要求都很高,特别是一些大、中型水泥生产线,其工艺系统复杂,自动化程度高,工程的综合性非常强,因此,整个基本建设工作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确保基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投资效果。
1.确定矿山资源因水泥厂的矿山资源为原料,所以必须具有资源才能建厂。
所以,必须按照长期建设规划,资源地质单位要提前找矿,提出推荐矿点的意见,经主管部门组织、研究选定进一步勘探的矿点(注:矿山附近有无建厂的条件),提出储量勘探工业技术要求和储量要求,资源地质单位据此进行详细的勘探,并提出详细报告。
经审查批准,矿山资源才能确定下来。
2.项目建议书的编制阐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落实建厂条件、资金并作出效益估计,对建厂规模、生产方法作出选择。
3.可行性研究(计划任务书)建议书审批后可进行此工作。
主要任务是:论证该项目在技术、经济方面的可行性、合理性,并在可行性研究的最后确定工厂的厂址。
4.初步设计厂址批准后,对厂区、矿区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探、测量,并落实电源、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具体技术条件,然后根据可行性研究的要求,开展初步设计工作。
5.施工图设计初步设计批准后,即全面开展施工图设计,并安排设备材料的订货和施工计划的编制,进行施工前的准备。
6.施工和安装工程列入国家年度计划后,即可按施工图设计内容进行施工和安装。
7.竣工验收工厂建成后,必须经过试生产、竣工验收,最后交付生产使用。
二、矿山资源和原料工作水泥工业以石灰石、粘土等矿山资源为原料,因此必须拥有储量、质量均符合要求的石灰石、粘土矿山才能建水泥厂。
1.矿点的选择水泥是石灰石质原料、粘土质原料以及校正原料经配料粉磨、煅烧、粉磨制得的,所以在勘探原料时要注意配套找矿,以保证配料计算符合预定要求(水泥熟料的三大率值)后才能使用。
石灰石质原料的用量大于粘土质原料,理论上应以石灰石矿山勘探为主,但在实际资源勘探时,有时粘土质原料的选择会变得更重要,因为:第一,粘土质原料赋存条件变化大,质量不够稳定,常因有害成分(K2O,Na2O,Cl-)的超量或质量波动太大而影响配料使用。
第二,与农业争地问题。
因此一定要注意资源配套。
还要特别注意的是:矿山附近有无建厂的场地。
2.原料工业性能试验和配料矿点选好后,需由设计部门的原料专业工作者对原料、燃料进行性能试验,为工艺专业人员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料。
大致内容如下:(1)根据试验提供部分设计参数。
如理论料耗、热耗、原料的易磨性(grindability)、易烧性(brunability)等。
对特殊工艺还需作一些特殊试验,如:湿法生产时,有时需作易淘性、料浆可泵性试验;新型干法生产,应作原料中碱挥发试验。
(2)负责提出产品方案和配料方案,以便工艺专业人员编制物料平衡表。
(3)提出矿山质量搭配要求,以充分利用矿山资源。
3.水泥工业原料矿床质量要求主要是原料配合后能满足熟料的三大率值和矿物组成要求,并控制有害成分不超标。
在实际生产和矿山开采中,常以原料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或两种化学组成作为该原料的质量指标,并相应控制有害成分指标。
水泥原料的质量指标一般为:石灰石质原料:CaO≥48%;MgO≤3.0%;K2O+Na2O≤1.0%;SO3≤1.0%;石英及燧石≤4.0%粘土质原料:一类,硅酸率2.7-3.5,铝率1.5-3.5;二类,硅酸率2.0-2.7,3.5-4.0,铝率不限;MgO≤3.0%;K2O+Na2O≤4.0%;SO3≤2.0%注:硅酸率又称硅率SM,表示原料中SiO2的百分含量与Fe2O3和Al2O3百分含量之比。
铝率IM又称铁率,表示原料中Al2O3的百分含量与Fe2O3的百分含量之比。
硅质校正原料:硅酸率≥4;K2O+Na2O≤4.0%;MgO≤3.0%;SO3≤2.0%铁质校正原料:Fe2O3 >40%铝质校正原料:Al2O3 >30%对于新型干法窑系统,生料和燃料中有害成分需符合下列要求:原料中(碱)K2O+Na2O≤1.0%;(氯)Cl-≤0.015%;硫、碱摩尔比SO3/ (K2O+1/2Na2O) ≤1.0;燃料中SO3≤3.0%。
4.矿山储量的分级及储量要求分A、B、C、D四级。
A级储量是编采掘计划的依据。
B级储量是设计首期开采计划的依据。
C级是设计依据的主要储量。
D级是作远景规划的依据。
水泥厂要求的储量=熟料年产量×每吨熟料所需原料地质储量×矿山服务年限1吨熟料大约需2吨石灰石,0.4吨粘土。
服务年限:大厂(≥100万吨熟料/年)50年、中厂(20-80万吨熟料/年)50年,小厂(5-10万吨熟料/年)30年。
根据测得的储量可初步确定工厂规模。
三、生产方法的选择生产方法实际就是煅烧系统。
煅烧系统分为两大类:立窑、回转窑。
目前,国际上明显趋向新型干法生产中的预分解窑生产。
因:单机产量大,热耗低,可余热利用烘干物料;预均化技术保证了熟料的质量;旁路放风等新技术改进了此方法对原料和燃料的适应性;收尘设备及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善了环境污染;与同产量的其它窑型比,设备质量较轻,占地面积较小,基建投资较省。
日本全采用预分解窑。
在我国,有关部门已明确指示,大、中厂尽量采用新型干法窑;小厂应采用成套地技术先进的机械化立窑,或小型新型干法窑。
坚决阻止没有余热利用装置的中空干法回转窑。
钢制环保石灰机立窑中空干法窑四、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开展可行性研究的重要依据。
根据国民经济的长远规划、地区规划和行业规划的要求,在矿点选择报告、原料资源详查报告和销售市场预测的基础上,阐述建设的必要性和理由,拟定工厂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方法,落实建厂的条件,取得有关部门的意性书,对建设资金的来源和筹措方式有初步落实方案,进行初步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估计。
项目建议书的内容:项目来由项目名称项目提出的依据和必要性建厂规模、产品方案和生产方法的初步设想建厂条件(原燃料资源、交通运输、电源、水源、建设场地、环境保护)建设项目进度安排设想工厂区域位置图附件(各类意向书和文件)最后报有关部门评估、审批五、★厂址选择你认为厂址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在进行厂址选择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1、厂址在矿山和附近城镇间,靠近城镇。
厂址由原来的靠近原料矿山逐渐向城镇郊区靠近,因而工厂也由原来的小社会浓缩成专门的生产基地。
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和基建投资,但增加了原料的运输费用并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2、靠近铁路接轨车站。
对于大中型水泥厂,年运输量都达几十万吨,因此应力求靠近国家铁路干线以缩短工厂专用线长度。
3、在有水运条件的地区,应考虑水运、建码头的可能性。
厂址最好靠近主航道的一侧。
4、尽量靠近水源。
对湿法生产更是如此。
5、应靠近电力网。
水泥厂是耗电量很大的企业(80-130KW.h/t水泥)6、厂址应有足够的建厂场地。
尽可能利用荒郊野地。
7、厂址地形。
最好宽阔平坦,并稍带倾斜,以利简化工厂竖向布置和平整场地土石方量,并利于排水。
坡度1-2%较好,矿山、厂区、住宅区尽量布置在铁路、公路、河流同一侧。
8、工程地质条件。
应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土壤深度在1.5-2米处的地耐力最好在200KP以上。
厂址下避免有矿藏、活断层、溶洞、滑坡等。
9、水文地质条件。
应有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因有较深坑和地下工程,地下水位应在地表下5米为好。
不应处在水库、堤坝附近的下流。
10、雨水、污水排出便利。
11、地震6级以上需考虑防震措施,9级以上不宜建厂。
12、大件设备的运输因窑、磨等单件质量和长度可能超过火车单节车厢运载能力或高度超过隧道等的净空高度。
因此在选厂址时必须落实大件设备的运输问题。
13、合理确定工人村建设场地对临近城镇的厂不需工人村,对离城镇较远的矿山,工人村一般在城镇和厂区间,尽量靠厂。
工厂在工人村和城镇的下风侧。
厂址选择报告的内容和深度要求(一)厂址选择的依据各厂址的具体位置、地形、地势和占用土地情况。
各厂址的建设条件、交通情况、工程、水文地质、地震裂度、供电供水、防洪要求和施工条件等。
工厂的位置与居民区、车站(或码头)、矿山、附近居民点或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
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预评价。
协作条件。
厂址选择报告的内容和深度要求(二)各厂址建设投资和经营费用的比较。
各厂址建设工期的估算。
各厂址优点和缺点的综合评论。
推荐方案及其理由。
附表:各种分析方案对比表。
附图:工厂总平面方案图、各厂址方案的区域位置图(标出厂址、矿山、车站、码头、居住处、交通线路、水、电、居民点等)小结选择厂址需同时考虑多方面因素,而实际上却很难找到各方面条件均理想的厂址。
因此,必须在多方案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加以选择,从而得到相对较为理想的厂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