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古代农业文明1、农耕经济黄河流域粟长江流域水稻2、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3、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Ps: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ps:北魏到唐均田制(国家授予无主荒地)▲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四、赋税制度★五、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郑国渠③西门豹在河北修西门豹渠2、秦:灵渠(湘江——珠江)3、两汉:①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②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水利工程,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灌溉工具①春秋战国:戽斗翻车②隋唐五代:北:立井水车南:高转筒车③宋:水转翻车④明清:风力水车▲人力→水力→风力六、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③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小农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④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家庭手工业★(1)手工业附属于农民家庭,小农业小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手工业副业△汉代田庄手工业二、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1、概念: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2、特点:①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除皇帝特别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
③不计成本和奢侈性:其经营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对朝廷财政是一大支出。
④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工官”的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⑤各种行业的封闭性: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匠户”元代,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其职业由子孙世代继承,不得脱籍改业方便征调,劳动者缺少积极性匠户没有人身自由,。
三、纺织业★1、新石器时代:纺织原料麻和葛;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世界最早蚕缫丝2、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3、《周礼》“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3、汉代:技术高超,通丝绸之路行销到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马王堆素纱襌衣4、唐代:绫棉纺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巧儿”365人,官营纺织业(规模大,分工细)5、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6、元代:黄道婆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传授技术,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7、明代: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机工)▲明棉布真正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四、冶金业★1、铜:(1)新石器时代小件青铜(2)青铜铸造及代表作(商周时期水平高:★司母戊鼎max,四羊方尊(最精致)2、铁:①春秋出现:现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②战国推广:中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地区有大量出土③汉代:西汉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革命性变化(水排的发明)东汉南阳太守杜诗水排鼓风——水排3、钢:南北朝、灌钢法(生+熟)六、陶瓷业★1、新石器时代:▲彩陶2、从商朝(原始青瓷)到3、东汉(青瓷):由陶向瓷过渡▲美术陶制品“唐三彩”4、北朝:白瓷5、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①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②邢窑的白瓷(有“南青北白”之说)6、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全国五大名窑①河北:定窑②河南:钧窑③江西:景德镇窑④浙江:龙泉窑⑤陕西:钥州窑7、元:青花瓷出现8、明清:▲粉彩瓷珐琅彩▲七、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起源早,历史久2、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3、技术水平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4、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5、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6、古代手工业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7、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程标准】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二、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1、历史悠久,起源早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3、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4、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出现区域性商帮。
5、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下。
6、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7、发展艰难而曲折★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程标准】1、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重农抑商政策(最基本政策)★战国首倡▷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2、目的①经济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②政治目的: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③文化方面3、表现:△商鞅变法明确规定重农抑商原则(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加征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4、原因:(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5、后果(1)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①经济上: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②政治上:有利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2)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②破坏经济自身发展规律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二、工商业的管理秦统一度量衡法律手段:法律汉盐铁官营制度行政手段三、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①海禁政策:对内防范1、明朝为防御日本倭寇而实现的,小范围不开放,经济领域(未有大规模影响)△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 明末后发展为→②闭关政策(1840后被打破):对外的消极防卫清初为了维护其统治,(反抗倭寇-贼)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大范围,全方位禁止海外贸易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严格限制的1、原因①倭寇,西方殖民入侵②东南沿海人民抗清运动③统治者盲目自大④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根本)4、后果海禁政策限制中外交往的发展.闭关政策虽起一定自卫作用,客观上造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所以闭关恶果比海禁大三、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1、时间: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代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
2、表现:明清“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雇佣关系3、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原因:①资金:自己消费,购买田产②国内市场:农民自给自足③国外市场:海禁、闭关锁国④劳动力:重农抑商⑤国家政策:腐朽落后的君主专制,阻碍社会进步、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根本)四、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征1、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2、对经济生活的控制非常全面、具体、严密。
3、实行禁奢侈的政策。
4、实行区域经济管理政策。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线索:一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入侵,自然经济趋于解体);二是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短暂发展——萎缩(每一阶段发展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一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僚资本一、★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原因之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和必需的商品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途径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1.背景:面临内忧外患2.重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时期:19世纪60-90年代4.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5.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6.活动:①19c60y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江南制造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②70y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李鸿章)、汉阳铁厂(张之洞)③筹划海防④创办新式学堂7.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8.积极作用: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②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外商企业刺激(3)、洋务运动诱导(4)、资本主义萌芽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3、分布地区: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R:①经济基础好②交通便利③自然经济解体较早4、途径:(1)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