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删节问答

2015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删节问答

《荷塘月色》删节问答
有客来访,聊起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客人年轻,很谦虚,问了几个问题,想听听我的看法。

我教书时,崇敬朱先生,讲授《荷塘月色》尤为认真,十几遍教下来,略有心得,因而不揣卖老,有问必答。

客:听说,文革后新编语文教材《荷塘月色》重新入选,但有删节,干嘛要删节呢?
薛:时代使然。

倘无删节,有人会说说道道;动点手术,乃权宜之计,先入选再说。

这本教材里的《荷塘月色》可谓“洁本”。

客:先生“厚德”,在替动刀者解脱。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多美的一句,楞砍了,是时代不容,还是编者心理变态?
薛:我们不能这样揣测编者心理。

那时文革余毒还在,形左实右的东西很多。

我想,编者刚从噩梦中醒来,心有余悸,怕人由此句层层联想,污染精神,因此来了个偷手……
客:您直说,此句删得删不得?
薛:此句绝对不可删。

编者“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对作者大不恭,对艺术大不敬。

删一句,使一段极其优美传情的文字伤了灵魂。

客:此话怎讲?
薛:且看这段文字——“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里,朱先生以“袅娜”、“羞涩”两个词赋予荷花鲜明的女儿情,接下三个分句使用了“博喻”的修辞格。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写出花之色、花之形,扣合“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而“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才能将“袅娜”、“羞涩”接住,并使之形象化、拟人化。

那一删,这一段文字岂不成败笔!我上学时,是男生班,同学读到此处确乎有不少联想,但老师指导得高妙,使我们得到了健康的、美的教育。

客:请道其详。

薛:有位同学曾在课上向教我们语文的陈先生发问“刚出浴的美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陈先生名牌大学毕业,当时只有三十来岁,在学校女教师中是出类拔萃者,她听毕含笑作答:“此文最好让杨国忠回答。

”学生们一愣,旋即大笑。

陈先生接着从作者写花之性情的角度做了分析。

“博喻”辞格,我就是在那节课上得知的。

陈先生还说,人体自身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马克思主义美学也是承认这一点的……
客:精彩!我还听说“洁本”的《荷塘月色》连作者援引的梁元帝《采莲赋》的文字也删除了,莫非是编者以避“厚古薄今”之嫌?
薛:编者删梁元帝《采莲赋》的动机是否如你猜想的那样,我不得而知;我揣摩与删“如刚出浴的美人”一脉相承。

你看,作者说六朝时采莲的少年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在文革中,“风流”是披着黄色外衣的贬义词,而且《采莲赋》劈头便有“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字样,怕眉目传情间又早恋的倾向……
客:以此推理,那《红楼梦》对中学生开禁岂不违规吗?
薛:不把话扯远。

单说这一删,很不当。

朱先生引《采莲赋》的文字绝非应景卖弄而是抒情之必然。

古人说,写散文,于己无非是要“散郁陶”。

朱先生写《荷塘月色》就是要排遣心中之苦闷,亦即“散郁”,但月下漫步荷塘还不足以散尽心中之郁结,“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于是思绪穿越历史的隧道来到六朝意欲分享古人在采莲季节的快慰,这里显现出极合理的感情逻辑,而且这些许文字也是极能使读者娱兴的。

此一删,文章便破碎了。

这些事儿,已成历史了,但今天温习一下也还有益。

客:《荷塘月色》文字清丽、优美,唯结尾句有些婆婆妈妈,如果不要,岂不更好?
薛:你这个建议,我不敢苟同。

全文最后一句,“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倘若孤立看此句,确乎有些琐细,但朱先生借此传达出一个重要信息:月下荷塘之美不可永驻,六朝采莲之盛离我远矣,我无法“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只能回到自己的家中。

朱先生是正直、有理智的人,他正视现实,经过二十年苦苦求索终于由一个个人民主主义者成为伟大的爱国主义战士,毛泽东同志郑重地赞扬他的转变,力主应写“朱自清颂”。

客:有人指摘,1927年7月中国血雨腥风,朱先生却有闲心写《荷塘月色》。

对此,您怎么看?
薛:这种指摘是不正确的,发难者根本没有理解朱自清先生当时的苦闷心境和他痛苦的思考。

自古以来,中国有出息的知识分子,在社会黑暗之时从不会麻痹自己、逃避现实。

他们自有特殊的抗争手段,以对美好的憧憬与追求表达对丑恶现实的憎恶,笔下优美的文字反衬出黑暗社会的龌龊。

陶渊明不依附于腐败的强权统治,辞官务农,描绘自己的理想世界,但他始终清醒,以曲笔告诉世人,桃花源在时下是寻觅不到的,而“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见《桃花源诗》)不过是众生的企盼罢了,他是现实主义者。

李白被“赐金还放”,愤懑至极,不是嚎啕斥骂,而是在诗中虚幻了神奇瑰丽的梦中仙境借以励志,但他也是现实主义者,梦醒长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朱自清有过类似先贤的愁苦与求索,但他又有先贤不及的成功蜕变与新生。

理解作品的前提是全面客观地理解作者,否则往往失之片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