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雎》、《蒹葭》两篇比较阅读教学教案

《关雎》、《蒹葭》两篇比较阅读教学教案

《关雎》、《蒹葭》两篇比较阅读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均出自于《诗经》。

那就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2、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3、出示学习目标。

【说明: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展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增加对《诗经》的了解,扩充学生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快进入课题情境中,为后面的学习蓄势。

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1)、教师伴乐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唏(xī)坻(chí)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

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4、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说明: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跟读、齐读并且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力求扎扎实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做到字对音正,从而达到积累字词的目的。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请学生试着伴乐朗读课文。

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大家指正。

2、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再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4、教师概括:
(1)《关雎》朗读指导: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蒹葭》朗读指导:
每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

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男子想象与淑女在一起的欢快、愉悦,升调。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写出了男子焦急的心情,降调。


【说明:放开声音,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仅有利于理解诗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利于增强记忆,还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诵读,脑子里积累的材料多了,写作或讲话时才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对人的气质和自信心的培养也很重要。

就像朱熹所说的,“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思索。

”】
四:研读共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
1、(1)、《关雎》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2)、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

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

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

(2)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

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
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

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

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2、《蒹葭》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⑴、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

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执著专一。

⑵注意景与情的结合。

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

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3、比较阅读:请指出《关雎》和《蒹葭》两首情歌的不同点。

【说明:继续提高学生分析、感受、判断能力,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五:美文共品读
《关雎》和《蒹葭》两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最美?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说明: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同时,通过语言表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六:诵读作结
【说明:本课要求学生背诵。

在前面反复朗读品赏的基础上,学生其实对全诗已基本上口,再通过小结、回顾、归纳等将诗歌的内容大意、思想感情、艺术特点贯穿起来,以便学生更好的领会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和《蒹葭》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不少于150字。

2、阅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作好笔记,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诗经》两首
关雎蒹葭
淑女情歌伊人
起兴咏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