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得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____________;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2. ____________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而____________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
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3.____________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________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____________,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6.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7.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8、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包括五大领域的内容,即领域、领域、语言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
9、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主要有、、、
、、。
10、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的影响下,在与周围的人的
中。
逐渐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幼儿园社会教育
2、角色扮演法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20分)
1、社会行为可以分为亲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幼儿年龄小,没有反社会行为,只有亲社会行为()
2模仿是幼儿进行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
3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
()
4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社区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
5幼儿之间的社会交往,大多是在游戏中发生的。
()
6大班幼儿能够开始学习为他人服务,学做值日生,形成初步的责任感。
()
7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
()
8境教育和扮演活动都是“假”的,不利于幼儿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不宜采用这种形式开展社会教育。
()
9、中班幼儿能以他人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说明他们的情绪开始发展。
()
10、知成人对自己的关爱,懂得尊重为自己服务的人,是小班年龄阶段社会教育的目标之一。
()
四、简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2.简述使用陶冶法应注意的问题。
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五、论述题(20分)
试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答案
一、填空题
1.关联的需要 2.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3.共情 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相关学科知识 5.试误与练习强化练习 6.潜移默化 7.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 8、社会科学
9、观察、谈话、讲述、讨论、表达、角色表演 10、社会环境交往
二、名词解释:
1、幼儿园社会教育教师按照国家的教育目标和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中,不断的向幼儿施加多方面的教育影响,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使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具有自身特点的健康个体的教育活动。
2、角色扮演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
如教师讲解案例“我做小主人”从中体验角色所应有的情感。
三、判断题:
1、错
2、对
3、对
4、对
5、对
6、对
7、对
8、错
9、对 10、错
四、简述题
1.简述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答:从有利的方面看,儿童通过电视开阔了视野,认识了社会角色,学习了相应的行为规范;健康的电视节目有助于培养儿童合作、友好、自制的行为,有助于增加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负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
(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3)-些不健康的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2.简述使用陶冶法应注意的问题。
答:(1)陶冶法利用的是整个环境条件、生活氛围,因此幼儿园要协同每个成员,步调一致地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形成良好的幼儿园文化。
(2)教师在创设良好环境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要制定计划,使整个幼儿园环境氛围具有整体性,而不能零敲碎打。
(3)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答:(1)幼儿能逐步学习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
(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五、论述题
试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游戏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供的材料应当丰富多样,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材料。
但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学前儿童的注意。
分层次逐步递进地呈现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促进其发展的价值。
此外,提供的材料还要考虑有可操作性、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思考。
(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本身也需要规定一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
这些规则往往是学前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此,他们不会感到失去自由,相反更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教师要注意的是,当学前儿童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时,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制定规则中来。
由他们自己协商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他们自己接受并遵照执行。
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她和大家一样分担角色、进行活动,和大家一起商量游戏活动的进行,接受大家的建议。
好的教师常常会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拉近自己和学前儿童之间的距离。
但要注意的是,作为游戏伙伴并不是教师完全失去了指导的地位,一位清醒的教师不会完全迷失在游戏和活动中,她会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在游戏过程中以提出问题、给予建议等方式去激发学前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