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所选的答案填在括号中。

1.我国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的年代是()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2.安斯沃思将婴幼儿的依恋分为安全性、回避性和反抗性三种类型,下面对这三种类型评价正确的是()A.安全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性和反抗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B.回避性和安全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反抗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C.反抗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性和安全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D.回避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安全性和反抗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是()A.父母B.幼儿园C.邻居D.电视4.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理论建构不包括()A.儿童发展观B.父母认知观C.儿童教育观D.父母期望观5.感受性很强,反应性和主动性弱的人属于哪一种气质类型()A.多血质B.抑郁质C.胆汁质D.粘液质6.下列不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途径的是()A.幼儿园的专门教育B.环境教育C.家庭与幼儿园合作D.家庭的专门教育7.幼儿社会性评价中最普遍的方法是()A.谈话法B.观察法C.问卷法D.社会测量法8是谁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A.班杜拉B.布郎芬布伦纳C.皮亚杰D.柯尔伯格9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个性结构的子系统()A.自我调控系统B.自我认知系统C.个性心理特征系统D.个性倾向系统10.矫正幼儿的不良品德应采取什么措施?()A.榜样示范B.表扬鼓励C.家园一致性原则D.全选11.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A.约翰·鲍尔比B.弗洛伊德C.帕顿D.皮亚杰12.不属于当代西方游戏理论的是()A.觉醒理论B.元交际理论C.行为适应说D.剩余精力说13.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最多的幼儿来自于()A.西方社会B.未开化的社会C.单亲家庭D.阶级社会14.下列四项中不属于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原则是()A.针对性B.过程性C.全面性D游戏性15.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包括()A.自制力B.自我延迟满足C.自我评价D.自觉性16婴幼儿的依恋有下列哪几种类型()A.回避型依恋 B.反抗性依恋 C.矛盾性依恋 D. 安全性依恋17.师幼互动的基本特征有()A.方向的双向性B.效果的双重性 C性别的差异性 D.时空的变换性18.我国心理学界对品德心理结构三分法的观点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9.和同伴一起做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没有分工,也没有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每个儿童根据自己的愿望来做游戏,这种游戏属于()游戏。

A.合作游戏B.联合游戏C.平行游戏D.接受游戏20.确定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原则有()A.渐进性B.活动性C.客观性D.科学性二、填空1.儿童社会性发展始于20世纪()年代,当时影响较大的是()、维果斯基和()的理论。

2.美国康奈尔大学()从生态学家所提出的假设为出发点,指出()的环境是影响儿童少年发展的主要源泉,系统地研究了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

3.幼儿自信心结构包括()、()、()和()四因素。

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拉德·W·哈特普,在1974年把侵犯行为分为()侵犯和()侵犯两种。

5.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社会的()组织,这种组织的第一步是()。

6.幼儿品德发展的特点有具体性、()、()他律性和()。

7.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独有方法有()和()。

8.适合研究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社会测量法有()、()和同伴评定法。

三、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改正11.幼儿性别角色是指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

12.品德与道德根本上没什么区别。

13.针对幼儿咬枕巾的行为,在枕巾上涂上苦胆汁对他进行惩罚。

14.幼儿道德是其社会性发展的核心。

四、名词解释1.依恋2.亲社会行为3.陌生情境4.性别角色5.攻击性行为6.情景测验法7.象征性游戏8.自我意识五、简答题1.简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2.幼儿自信心结构的四因素。

3.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方法。

4.怎样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5.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6.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7.简述气质与个性、社会性的关系。

8.简述师幼互动的基本特征。

9.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经历哪些阶段?10.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11.幼儿同伴交往的意义。

12.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中存在什么问题?六、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试述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和建议。

2.谈谈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3.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学派是如何解释性别角色的获得。

4.如何有效的控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5.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举例说明6.幼儿社会性教育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影响。

七、案例分析(共2小题,1题10分,2题5分,共15分)案例1 :幼儿甲在幼儿园里很少说话,脸上总是一幅非常严峻的表情,上课时,他很少主动发言,偶尔会自言自语,偶尔会望着窗外发呆。

老师总觉得他上课不专心,不遵守课堂纪律,防碍了其他的小朋友。

但是老师提问他,他确能够回答正确,他最喜欢的就是下棋。

会下象棋、军旗等很多棋类游戏。

很多老师都不是他的对手,而且只有在下棋时,他的脸上才会有笑容。

案例2 :幼儿乙的语言发展比较缓慢,不能很好的用语言来表答他的思想感情,因而与同伴很少交往,他经常发脾气。

要么乱仍东西,或随便打人,而且这种情绪很难平静下来的。

他经常用身体来攻击别人,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注意力,容易被一些细小的事情所分心,不能较长时间的作一见事,上课时,他时常骚扰别的小朋友,或者,离开集体在教室内走动,他在幼儿园的大部分时间是游离在集体之外,很少参加小朋友的活动,也很少与小朋友交往,成为里教室的“无业游民”。

问:1.以上两案例属于问题行为儿童吗?请说明理由。

2.怎样矫正问题行为的幼儿?八、活动设计1.请设计一个关于小班幼儿同伴交往的活动。

2.设计一个关于中班幼儿“自我控制”的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 2.A 3.C 4.B 5.B 6.D 7.B 8.C9.B10.D11.A12.D13.B14.D15.ABD. 16.ABCD 17.ABC 18.ACD 19.B 20.AB二、填空1. 30 弗洛伊得维果斯基米德2.布朗芬布伦纳真实自然3.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独立性主动性4.敌意性工具性5.认知性别认同6.情境性模仿性情绪性7.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8.提名法配对比较法三、判断正误1.错。

性别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2.错。

道德与品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表现在: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而品德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一定社会伦理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只是道德的部分表现;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3.错。

这是一种负强化而不是惩罚行为,因为将苦胆汁涂在枕巾上,幼儿咬枕巾时体验到这一负性刺激,则逃避不咬枕巾了,并矫正者更换,渐渐的这个孩子为了逃避苦味而改掉了咬枕巾的坏毛病。

4.错。

品德四、名词解释1.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身体接近和依偎等行为。

2.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行为”和“利他主义行为”意义相近,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3.陌生情境是用于依恋测量的试验工具. 在此试验中,用设置陌生情境的方法来测量儿童的依恋行为。

这种试验方法基于的假设是:儿童被置于由亲子分离和陌生人出现所导致的压力情境中,因而突出了其寻求安全的努力。

4.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5.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从客观角度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言语攻击(大声喊叫、叫喊名字、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从意图出发指那些企图损害别人或物的行为,其重要性是考虑侵犯的动机。

6.情景测验法即在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目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将幼儿置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景中,由教师观察在该特定情景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方法。

7.象征性游戏:指幼儿主要依靠象征来思维,因为这时的幼儿还不能完全依靠语言这种抽象符号进行思维。

在游戏中,儿童表现为通过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方式,将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愿望反映出来。

8.自我意识: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语言的使用,自我意识也在不断的发展。

五、简答题1.(1)整体——系统性(2)社会制约性(3)能动性(4)动态性(5)关键期(6)情绪性和行为习惯2.(1)自我评价主要体现为幼儿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以及对自己是否能够胜利完成某种任务所做出的推测。

(2)自我表现是幼儿自信心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3)独立性幼儿所具有的一种强烈的独立行事、表达、解决问题的心理特点。

(4)主动性也是幼儿自信心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

3.(一)一般方法1.讲解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演示法(二)独有方法1.移情训练法 2 .角色扮演法4.(1)增加交往活动(2)浓化交往气氛(3)榜样示范(4)讲明行为规则(5)评价外部行为5.(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2)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品德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3)内容不相同(4)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6.答:(1)创设有趣味性和规则性的外部活动情境(2)激发幼儿活动的动机。

(3)成人对幼儿讲解目标、规则,评价幼儿和用奖励、表扬等诱因激发幼儿的言语指导。

(4)增进幼儿对自我控制的目标、规则的理解。

(5)促进幼儿按规则扮演角色的自主性和幼儿校正、调节自己心理品质的主动性等。

7.答:气质是个性和社会性的生物基础,但是通过环境的影响,气质维度也会发生变化。

没有可以里开个性的气质,也没有缺乏气质的个性,气质可以表现自然倾向性,使个性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个性发展总是要超越生理因素的。

8.答:(1)方向的双向性。

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施动者,又是受动者。

(2)时空的广泛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