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5: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五四运动1、历史背景(1)政治上:①北洋军阀政府对内独裁专制、军阀混战,对外出卖国家主权,阶级矛盾激化。
②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略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
③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明方向。
(2)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3)思想上: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道路。
(4)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1)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第二阶段:(6月初后)运动中心在上海,高潮为上海的“三罢”斗争,工人阶级为主力。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拒签和约)。
3、性质: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4、历史意义:(1)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在运动中,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精神(1)内容:爱国主义精神;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2)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不但应当继承五四精神,而且应当弘扬五四精神:一是启蒙与救亡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四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1、成立条件(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3)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党组织。
(4)有利的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中共一大(1)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中心任务:成立中国共产党。
(2)主要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建立中国共产党。
②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即最高纲领)③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④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3)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1)时间:1922年7月;地点:上海;中心任务: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2)主要内容:①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②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中共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
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即党内合作。
考点6: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期1、五四运动和共产党初创时期:1919年~1924年。
2、国民革命时期(又称为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4年~1927年。
3、土地革命时期(又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7年。
4、抗日战争时期(又称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1937年~1945年。
5、解放战争时期(又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
★无产阶级领导的斗争: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结果:使中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取得民族独立,走向富强。
(一)五四运动和共产党初创时期(见考点5)(二)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背景&原因①中共认识要战胜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②国民党比较民主,有威信和根据地,孙中山屡次失败后希望合作。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
(2)实现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①时间:1924年;地点:广州;讨论的中心问题:国民党改组问题。
②主要内容: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即实行党内合作。
③历史意义: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大革命开始。
2、国民革命运动(1)主要活动:①1925年,爆发五卅运动;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并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②高潮:北伐战争(1926年7月—1927年7月)A.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一中国。
B.对象: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
C.性质:各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D.重大成果:a.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b.1927年初广州国民政府迁往武汉(革命中心的转移)。
c.1927年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④推动各地工农运动高涨。
E.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国共合作;工农群众支持;北伐军英勇作战等。
(2)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①失败: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②失败的含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③失败的原因:A.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破坏。
B.主观原因:中共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领导权。
④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3)历史意义:①反帝反封建人民大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②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基础:宣传了中共的革命纲领,扩大共产党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三)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的斗争▲革命实践: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反围剿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理论探索: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标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形成。
▲革命的实践:(1)发动武装起义①南昌起义:A.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B.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
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意义:中共开始了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③秋收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湘赣边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文家市决策,开始放弃攻打大城市的战略,向农村转移;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④广州起义:1927年,张太雷、叶挺等领导。
(2)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到1930年成燎原之势。
(3)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江西瑞金,毛泽东为主席。
(4)巩固根据地的斗争:①武装斗争→反围剿;②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革命的重大挫折与伟大转折(1)重大挫折:中共被迫战略转移,红军进行长征。
原因: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②根本原因:王明等左倾错误。
(2)伟大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贵州遵义)①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初期,损失严重。
②会议内容:A.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思想上并未彻底纠正)。
B.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历史意义:A.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C.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红军长征的胜利①概况: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吴起镇会师,后建立陕甘宁根据地;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红二、红四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②长征的实质:中共的战略转移,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地区。
③意义:A.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长征精神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
C.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
▲中共对国民党政策变化: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四)考点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1、日军全面侵华▲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军事侵略;屠杀;化学细菌战;经济掠夺;奴化教育;残暴统治等。
(1)军事侵略:A.1931年,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蒋介石不抵抗,东北三省沦陷;1932年扶植伪满洲国;成立“七三一部队”。
B.1932年1月,日本侵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C.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E.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12月南京大屠杀;1941年初,潘家峪惨案。
2、中国军民的全民族抗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②1937年7月8日,中共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③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抵抗暴力”。
④中共军队改编,西北红军→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南方游击队→新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
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中国军民的全民族抗战①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秋。
▲日本活动: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速战速决,妄想三个月灭亡中国。
▲中共活动: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1937洛川会议,确定全面抗战路线。
C.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第一个,陕甘宁边区为中心,延安中央所在地。
E.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号召人民战争。
▲国民党活动:A.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