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景深和曝光量。
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
光圈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控制曝光量,光圈越大,曝光量越大,光圈越小,曝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
光圈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控制曝光量,光圈越大,曝光量越大,光圈越小,曝光量越小。
快门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曝光量和使动体影像“凝固”。
快门速度越慢,曝光量越大,速度越快,曝光量越小;快门越快,越能抓住活动物体的瞬间静止状态。
快门优先是指由机器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暴光量的值,然后根据你选定的快门速度自动决定用多大的光圈。
光圈优先是指由机器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暴光量的值,然后根据你选定的光圈大小自动决定用多少的快门。
影像景深有三种因素:
(1)景深与焦距的长短成反比,换言之,就是镜头焦距越长,则景深越短。
(2)景深与景物拍摄的距离成正比,相机若是离景物越近,则景深越短。
(3)景深与光圈级数的大小成正比。
若是镜头的焦距和物体的被拍摄距离距都维持不便,光圈越大,则景深越短,就是说光圈由f/16→f/11→f/8→f/5.6→f/4……时,则景深越来越短,景深外的景物其也更加模糊不清,而正确对焦到的主体,生动而清晰,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前后的杂乱景物,而美化朦胧,这种朦胧美和因相机震动而导致的模糊不一样,富有优雅而柔和的光彩,就像被渲染的彩墨,使得色调更加浅薄,能营造出相当程度的气氛,和景深内的主题产生分离的透视感,具有衬托出主体的特色,因此常用在人像摄影上,模特儿的背景模糊,而使人门的焦点放在漂亮的模特儿上,同时也因为大光圈的运用,可以有更多的光量,藉以提高快门速度,防止相机的震动,使影像更加锐利而明晰,还有若是处在昏暗的光源下,没有三脚架的帮助下,想捕捉当时的环境和气氛,或是无法用更慢的快门时,都是大光圈运用的地方,破坏了画面的气氛,因此大光圈的镜头向来是影友爱用的装备之一。
若把光圈越小,由f/5.6→f/8→f/11→f/16→f/22……时,则景深的范围就越大,对于景物的描绘就更加的真实,极富有真实性,画质比大光圈更加清晰明锐,且因为景深的范围广,焦点涵盖的面积更大,因此有泛焦点的效果,就是前背景的事物都一一表现出来,且在对焦困难的环境下,例如高速移动的物体或是昏暗的光源下,那么泛焦点可以避免因为对焦的失误,而造成主题的失焦模糊,此外,小光圈能使镜头的接像不良,或透光不匀的像差等减低,获得高画质的作
品,还有小光圈可以拉低快门速度,可由慢速快门制造流动感。
一组关于相机快门与光圈组合的对比图[原创]
在网上与色友们争论,也遇到小兄弟拿起单反机,对光圈和快门的关系却不甚了了,也明白不了光圈与快
门组合对照片景深的影响。
甚至有人对狗头不以为然。
我等以为:只要机身后面的那头不狗,前面的头狗一点也无妨的。
为了证明以上两个问题,拿起自家的相机和狗套头,拍几张不同光圈和快门组合下的片子。
由于是等量变化,所以,光线效果是一样的。
从这里可以多少看出些光圈大小与快门的组合关系,也清楚光圈大小对照
片景深的影响。
于我而言,算是一个作业。
为了说明问题,我没有把相机的原片传上来,而是在光影魔术手中打开,把资料展示出来,再用QQ截图,这样,在一个画面上,既可看到图片变化,又可看到图片数据。
虽说是图片质量下降了些,但由于是等量
下降,说明问题仍然是够用的!
光圈5.6,套头55mm长焦端的最大光圈。
使用1/100秒速度拍报时,图片清晰范围仅在那个花蕊前后一点点。
光圈减小两档到F8.0,速度相应放慢两档至1/60秒,清晰范围增大了不少。
光圈继续减小两档到F10.0,速度再放慢两档至1/40秒,照片前后清晰范围进一步增大。
继续收小光圈两档至F13.0,快门放慢两档至1/25秒,看到图片上的四个花基本上全部清晰了。
继续收小两档至F16.0,快门照样放慢两档至1/15秒,清晰范围更大。
还收小光圈两档至F20.0,速度慢两档到1/10秒,后面的房子依稀也开始有轮廓了。
换了个角度,是因为继续小两档光圈至F25.0后,速度已慢到1/4秒,对手抖不能把握。
可心看出在这个情况下,花朵的清晰范围是最好的。
按照相机的设置,光圈最小可以到F40.0,如果不用架子,恐怕没哪个能继续下去。
今天的实验到此为止。
希望有一起参加讨论的发表意见。
这张使用3.5光圈:
这张使用11光圈:
我们看看这两张照片:
这一张的拍摄参数是:曝光时间1/60s 光圈7.1
这张的拍摄参数是:曝光时间1/400s 光圈2.8
最关键的就是快门速度不同。
快门速度高的,图像就被凝固住了,看上去清晰;速度低的,图像就模糊了,那是因为在快门打开到关闭这个曝光过程中,物体一直在运动着,留下的影像就是变化的痕迹,于是模糊了。
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拍摄运动着的物体,快门速度就要选择高速的。
到底要多高的速度才合适呢?
一般的规律是:拍摄走动的人物,起码选择1/60秒以上;拍运动着的自行车,起码1/125秒以上;拍运动着的汽车就要1/500秒以上。
为什么要说“以上”呢?这是因为影像模糊的程度不仅仅跟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还跟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跟拍摄的距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