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小径红稀, 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 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 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 红稀:花儿稀少、凋谢。
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
红:指花。
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
阴阴见:暗暗显露。
阴阴:隐隐约约。
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细雨。
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
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1.“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等句子 有何特点呢? 2.请用最简洁的语言鉴赏词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这些句子寓动于静,动中更觉寂静,在这一派寂静中透露出长长的愁思 和哀情。
2.词的上片写暮春景色,使人隐觉一丝淡淡的闲愁;下片写翠叶藏莺,珠 帘隔燕,写静香游丝,写斜阳深院,完全是为描写内心深处的愁怨作铺垫,起到 了一种使寂静中的闲愁更加悒郁深远的烘托作用。
全词语 言清丽幽雅,虽不十分雕凿,却神情俱得,精微有致。
3.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 分) A.从红稀、绿遍和树色阴阴可见春天渐渐消逝,暮春气息比较浓。
B.杨花扑面既暗示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又象征世俗之人带来的烦恼。
C.炉香追随游丝缭绕、旋转,以动衬静,写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D.“斜阳却照深深院”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惆怅和惋惜的情怀。
二: (1)这首词所描绘的暮春初夏景象由哪两幅图景组成?诗人借此抒发了内 心怎样的情怀?请简要说明。
(4 分) (2)“翠叶藏莺,朱帘隔燕”在结构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词作分 析。
(4 分) 参考答案
1/7
(1)包括出游时的郊外之景和归来后的日落之景。
抒发了诗人对韶光易逝 的惆怅、惋惜的情怀。
(4 分。
两幅图景各 1 分,情怀 1 分,分析 1 分。
)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这两句诗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 转接自然,不着痕迹。
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 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 室内景象的描写。
(4 分。
作用 2 分,分析各 1 分。
) 三 1.上阕写景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5 分) 2.晏殊曾在《浣溪沙 》中抒发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慨,本词抒发的情感 与《浣溪沙》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 1.①拟人(1 分):把“春风”拟作人,写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它 漫天飞舞,乱扑行 人之面(1 分);诗人移情于物,本是诗人不忍杨花落尽, 想留住春意, 却怪“春风不解”自己心意, 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想留春却留不 住的无奈。
(1 分)②借代(1 分):借“红”代“花”,借“绿”代“草”, 通过明艳色彩的对比,写出了暮春时节红花开尽、绿草如茵之景。
(1 分) 2.①相同:两首词都借春归表达了惜春、伤春之情;(2 分)②不同:《踏 莎行》中写诗人酒醉梦醒,却发现才是夕阳斜照,蕴含了初夏日长、难以消磨的 寂寞之情;(2 分)《浣溪沙》里虽表达了无力留春的无奈,但是也流露出对美 好事物仍然会再现的欣喜。
(2 分) 参考译文 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 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 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 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 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 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 袅升腾。
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赏析: 《踏莎行·小径红稀》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
此词写暮春闲愁,上阕写郊 外暮春景色,蕴含淡淡的闲愁,将大自然春之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阕写身边 的春景,进一步对愁怨作铺垫,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
全 词以写景为主,以意象的清晰、主旨的朦胧而显示其深美而含蓄的魅力。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 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
2/7
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 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 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 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
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 也有移 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 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 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 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 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
这里虽写暮春景色, 却无衰颓情调, 富有生趣。
“蒙蒙”“乱扑”, 极富动态感。
“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 接自然。
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 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 写。
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 的游丝纠结、 缭绕, 逐渐融合一起, 分不清孰为香烟, 孰为游丝了。
“逐”“转” 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逐”上着一“静” 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 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 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
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
梦醒后 斜阳仍照深院, 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贺铸 《薄幸》 词“人间昼永无聊赖。
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也正是此意。
【赏析二】 此词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 小路两旁, 花儿已经稀 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 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 “ 树色阴阴”,标志着 春天已经消逝, 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 但“稀”、 “遍”、 “见” 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
从 “小径”、“芳郊”、“高台” 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 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 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 杨花飘舞送春归去; 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
这里虽 写暮春景色, 却无衰颓情调, 富有生趣。
“濛濛”、 “乱扑”, 极富动态感。
“行 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
3/7
接自然。
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 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 写。
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在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 荡的游丝纠结、 缭绕, 逐渐融合在一起, 分不清孰为香烟, 孰为游丝了。
“逐”、 “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逐”上着一 “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跳开一笔, 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 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
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 春愁有关。
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 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 着不得实字。
”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 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4/7
5/7
6/7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