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四精神”及对青年学生的启示
开篇我们谈谈五四以及什么是五四精神:
首先五四运动是怎样的一种运动,它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这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在中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向会议提出废除袁世凯和日本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胶济铁路以及其他权利归还中国,同时还提出七项“希望条件”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
但这些要求和希望均遭到参加“和会”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
不仅如此,他们还决定将德国在山东掠夺的权利全部让予日本,并将其写进了《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至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完全失败。
但军阀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消息传出,举国愤怒。
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
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愤怒的爱国学生痛打了亲日派官僚章宗祥,并放火焚烧了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的住宅。
军阀政府派军警镇压,逮捕学生30多人。
全北京学生立即实行总罢课,并通电全国表示抗议。
天津、上海、长沙、广州等地学生也纷纷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
在日本、法国等国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南洋华侨学生都开展了爱国活动。
6月3、4两日,军阀政府又逮捕北京学
生近千人,激起全国人民的更大愤怒。
上海、南京、天津、杭州、武汉、九江及山东、安徽等地的工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罢工,上海和全国各重要城市的商人也先后举行罢市。
至此,五四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即从开始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运动,发展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六三运动”,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
6日至10日,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28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那么五四运动有什么意义呢?
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伟大开端。
它开创了中国革命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五四运动实际斗争的锻炼,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造就了一批青年共产主义者。
他们深入工农群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罢工斗争,促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做好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了解了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我们再谈谈什么是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
了振兴中华民族。
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归结起来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
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现代知识分子,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导致文化转型的产物。
如果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称之为中国第一代的现代知识分子,那么,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则可以称之为中国第二代的现代知识分子。
这些由文化冲突而获得主体高度自觉,并勇敢地挑起“向西方学习”重担的现代知识分子,亦被称之为“先进的中国人”。
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或文人群体,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指的是那些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身份和独立的价值标准,借助知识、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力量,来表现自身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思考和鲜明的“公共关怀”,体现一种公共良知、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并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文化人。
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鲁迅无疑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杰出代表。
他的思想、意识、观念、学说、主张和人格等,都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精神特征,尤其是他的现代意识的构成和心路历程及所反映出来的精神特征,可以说,正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缩影。
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
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学校应当有学校的品格,特别是大学,应当是思想库,不应当什么事情都跟着市场效应亦步亦趋,否则就谈不上民主和科学,当然也就和“五四”精神感召下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了。
“如果一所学校能秉承…五四‟精神来办学,学生自然就能得到…五四‟精神的熏陶,就会有理想,有爱国情怀,…五四‟传统就能得以延续,这可能是更深层次也更有效的传统教育。
”
学校应当有学校的品格,特别是大学,应当是思想库,不应当什么事情都跟着市场效应亦步亦趋,否则就谈不上民主和科学,当然也就和“五四”精神感召下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了。
“如果一所学校能秉承…五四‟精神来办学,学生自然就能得到…五四‟精神的熏陶,就会有理想,有爱国情怀,…五四‟传统就能得以延续,这可能是更深层次也更有效的传统教育。
”
要甘于奉献。
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是总结中国青年运动的必然结论,也是当代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
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
青年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做出奉献时,青春才更加亮丽,自身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
要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自觉服务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