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放样作业指导书
编制:
复核:
审核:
(一)施工测量放样工艺流程图
(二)施工测量放样作业方法及要求
一、说明
放样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如精度要求、控制点分布、现有仪器、现场条件、计算工具等来选择测站点和放样点的
测设方法的不同组合及不同的检核方法。
各类工程及同一工程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对放样点的精度要求不同,所以对测站点和放样点的精度要求也不相同。
作业时请严格执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城市测量规范》(CJJ8-99);《新建铁路工程测量技术规范》(TB10101-99);《城市轨道交通标准汇编》等规程规范。
本书中提到的限差指规范要求的限差,如果设计上有特殊要求,按设计要求执行。
二、测量资料收集与放样方案制定
1.测量放样前,应从合法、有效途径获取施工区已有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成果资料。
2.根据现场控制点标志是否稳定完好等情况,对已有的控制点资料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全部或部分对控制点进行检测。
3.已有控制点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应重新布设控制,已有的控制点密度不能满足放样需要时应根据现有的控制点进行加密。
4.必须按正式设计图纸、文件、修改通知进行测量放样,不得凭口头通知和未经批准的图纸放样。
5.根据规范规定和设计的精度要求并结合人员及仪器设备情况制定测量放样方案。
其内容应包括:控制点的检测与加密、放样依据、放样方法及精度估算、放样程序、人员及设备配置等。
三、放样前准备
1.阅读设计图纸,校算建筑物轮廓控制点数据和标注尺寸,记录审图结果。
2.选定测量放样方法并计算放样数据或编写测量放样计算程序、绘制放样草图并由第二者独立校核。
3.准备仪器和工具,使用的仪器必须在有效的检定周期内。
给仪器充电,检查仪器常规设置:如单位、坐标方式、补偿方式、棱镜类型、棱镜常数、温度、气压等。
4.使用有内存的全站仪时,可以提前将控制点(包括拟用的测站点、检查点)和放样点的坐标数据输入仪器内存,并检查。
四、全站仪坐标法设站+极坐标法放点
1.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初始化后检查仪器设置: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入(调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入仪器高,输入(调入)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
如果后视点上有棱镜,输入棱镜高,可以马上测量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检核。
2.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已知高程点上竖棱镜或尺子检查仪器的视线高。
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对算以检核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3.在各待定测站点上架设脚架和棱镜,量取、记录并输入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
以上步骤为测站点的测量。
4.在测站点上按步骤1安置全站仪,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
5.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拟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6.观测员转动仪器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位角,指挥司镜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测量平距D。
7.计算实测距离D与放样距离D°的差值:ΔD=D-D°,指挥司镜员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ΔD。
8.重复过程7,直到ΔD小于放样限差。
(非坚硬地面此时可以打桩)
9.检查仪器的方位角值,棱镜汽泡严格居中(必要时架设三脚架),再测量一次,若ΔD小于限差要求,则可精确标定点位。
10.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
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
11.重复6~10的过程,放样出该测站上的所有待放样点。
12.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待放样点,可以在另一测站点上设站继续放样,但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
13.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
14.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15.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16.填写测量放样交样单。
五、全站仪(测距仪)边角交会法设站+极坐标法放样
1.在未知点P上架设全站仪(测
镜,量测棱镜高;在已知点B、C上
安置照准标志。
2.测量PA间平距D、高差DH和
PA至PB、PC方向间的水平角α,β。
3.用D、α及A、B点的坐标计算P点的一组坐标;用D、β及A、C点的坐标计算P点的另一组坐标;两组坐标的差值不超过规定限差,取中数即为P点的最后坐标。
4.根据A点的高程HA和高差DH计算仪器的视线高:H视=HA-DH。
5.如果需要可以将P点坐标投影到地面上,并作好标记。
量取仪器高,求出地面P点的高程。
6.用极坐标法开始放样,放样过程与“四4~16”步骤相同。
2.高程放样
(1)选择满足精度要求的水准仪和水准尺(或钢板尺)。
(2)在适当位置安置水准仪,整平。
(3)水准仪分别照准二个以上已知高程基准点读数并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记录并回报以验证记录无误;
(4)记录员计算仪器的视线高程;计算的视线高程之差应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测站仪器的视线高程。
(5)在需要的安装部位测定并标注高程点。
(6)再次检查基准点测量记录计算数据及标注数据是否正确。
六、测量放样
1.准备
(1)阅读设计图纸,校算尺寸;记录审图结果并签名。
(2)编写测量放样计算程序、绘制放样草图并由第二者独立校核验证其正确性。
2.实施放样
(1)利用周围测量控制点测设测站点。
(2)观测员在测站点上架设仪器并对中整平,量取仪器高度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记录并回报以验证记录无误。
(3)仪器照准另一已知高程点读数并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记录并回报以验证记录无误。
(4)记录员计算仪器的视线高程,计算的两个视线高程之差应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测站仪器的视线高程。
(5)仪器照准一较远的测量控制点,计算后视方位角报给观测员,观测员将仪器度盘读数配至该后视方位角值并向记录员回报验证所配度盘读数无误。
(6)仪器依次照准另两个相对较近的测量控制点,读取方位角读数报给记录员,记录员回报、记录并与计算的方位角值比较,其差值应能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
利用坐标测量功能时,在测量第一个点的三维坐标的同时测量仪器至该点的方位角、距离和高差,观测员将数据报给记录员,记录员回报、记录并计算该点的三维坐标并与仪器测得的三维坐标校核无误后方可进行放样。
(7)观测员将仪器精确照准目标并报测量数据(方位角、距离、高差)或测得的三维坐标,记录员回报并利用编制的程序进行计算。
(8)依此类推,放样出该测站上所能放样的所有点。
(9)随机抽检20%的点位和高程,其差值应不大于所要求的允许偏差值;
(10)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绘制测量放样交样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