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二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上海市二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二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三)一、填空.(1-8题每空1分,9-10题每题2分,共22分)1.(2分)把20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个;20 个☆,每4 个分成一份,可以分成份.2.(2分)100厘米= 米27米﹣9米= 米.3.(2分)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4.(2分)图形中有个角,其中有个直角.5.(3分)横线里最大能填几?×4<26 6×<32 68>9×.6.(3分)在○里填上“>”、“<”或“=”.8×6○48 7×7○47 5×9○46.7.(3分)小芳走一步的距离是48 小东的身高是123 ,课室大约长10 .8.(1分)三个好朋友握手,每两人握一次,要握次手.9.(2分)10.(2分)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5 米50 厘米 5 米50 厘米 5 厘米<<<.二、你认为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10分)11.(2分)一条射线长200米..(判断对错)12.(2分)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两条对称轴..(判断对错)13.(2分)5米和50厘米一样长..14.(2分)用数字2、4、6能排成六个不同的两位数..15.(2分)直线要比射线长..(判断对错)三、计算.(1题12分,2题12分,共24分)16.(12分)直接写出得9×3×7×7﹣数.7= 4= 7=5×9=8×6= 5×5×3×9+9=9= 8=32﹣7= 30+3 55+ 67﹣8= 9= 30+22=17.(12分)笔算下面各90 29+35 75﹣题.﹣+9 46+31.19+58 45四、请你画一画.(每题2分,共6分)18.(2分)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19.(2分)画一个直角.20.(2分)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对称图形.五、观察物体.(6分)21.(6分)请你连一连,下面分别是谁看到的?六、看统计图回答问题(8 分)22.(8分)(1)请填写表格项目写字朗读美术乒乓球人数(2)二年级一共有人.参加的人数最多.参加的人数最少.参加乒乓球的比参加写字的多人.七、解决问题(1、2 题 4 分,3 题16 分,共24 分)23.(4分)二年级一班有6支,铅笔的数量是的4倍,铅笔有多少支?□○□=□(支)答:铅笔有支.24.(4分)小刚得了多少朵小红花?□○□=□(朵)答:小刚得了朵小红花.25.(16分)星期日同学们去游乐园.(1)买8 张门票用多少元?(2)小莉拿50 元,买9 张门票够吗?(3)小红买了3 张门票,还剩2 元钱,小明带了多少钱?(4)请你再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二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三)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填空.(1-8题每空1分,9-10题每题2分,共22分)1.(2分)把20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5个;20 个☆,每4 个分成一份,可以分成 5 份.【分析】(1)用总数量20 除以平均分的份数4 就是每份有几个;(2)用总数量20 除以每份的个数就是分的份数.【解答】解:(1)20÷4=5(个);答:每份有5 个.(2)20÷4=5(份);答:可以分成5份.故答案为:5,5.【点评】本题考查了除法的两个意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几用除法;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2.(2分)100厘米= 1米27米﹣9米= 18米.【分析】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单位间的进率;名数之间的加减,如果单位一样,就把单位之前的数进行加减,据此解答.【解答】解:100÷100=1(米);27﹣9=18(米).故答案为:1,18.【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名数的改写,以及名数的加减的知识.3.(2分)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分析】画线段的方法是:一般从直尺的0 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应画到长度的地方,据此解答.【解答】解:根据画线段的方法,可知画一条3 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0 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 厘米的地方.故答案为:0,3.【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画线段的方法.4.(2分)(2009秋•云霄县期中)图形中有5个角,其中有3个直角.【分析】根据角的含义: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等于90 度的角是直角;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图形中共有5 个角,其中∠1、∠2、∠5 是直角,;故答案为:5,3.【点评】此题应根据角的含义和直角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5.(3分)横线里最大能填几?6 ×4<26 6× 5 <32 68>9×7 .【分析】(1)填0、1、2、3、4、5、6 都小于26,其中6 最大;(2)填0、1、2、3、4、5 都小于32,其中5 最大;(3)填0、1、2、3、4、5、6、7 都符合条件,其中7 最大.【解答】解:(1)6×4<26;(2)6×5<32;(3)68>9×7;故答案为:6,5,7.【点评】本题既考查了整数的大小比较,也考查了整数的乘法,本组题只要认真审题,还是比较简单的.6.(3分)在○里填上“>”、“<”或“=”.8×6○48 7×7○47 5×9○46.【分析】(1)左边=6×8=48,右边=48,左右两边相等;(2)左边=7×7=49,右边=47,左边大于右边;(3)左边=5×9=45,右边=46,左边小于右边.据此可求得答案.【解答】解:(1)8×6=48;(2)7×7>47;(3)5×9<46;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整数的大小比较、整数的乘法;此类题一般是先算出得数再按照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比较.7.(3分)小芳走一步的距离是48 厘米小东的身高是123 厘米,课室大约长10 米.【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大小的认识,可知计量小芳走一步的距离应用“厘米” 做单位,是48 厘米;计量小东的身高应用“厘米”做单位,是123 厘米;计量课室的长用“米”做单位,是10 米.【解答】解:小芳走一步的距离是48 厘米;小东的身高是123 厘米;课室大约长10 米.故答案为:厘米,厘米,米.【点评】此题考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的选择.8.(1分)三个好朋友握手,每两人握一次,要握3次手.【分析】每两人握一次,那么每个人要握2 次;3 个人一共握3×2 次,但这样算每次握手就算成了2 次,所以再除以 2 即可.【解答】解:3×2÷2,=6÷2,=3(次);答:要握3 次手.故答案为:3.【点评】本题属于握手问题,当数据较大时可利用握手问题的公式:握手次数=人数×(人数﹣1)÷2,求解.9.(2分)【分析】由图可知:有 4 部分茶壶,前3 部分有4 个,第4 部分有 3 个,先求出前3 部分一共有多少个,再加上第 4 部分的数量即可.【解答】解:3×4+3,=12+3,=15(个);答:一共有15 个茶壶.故答案为:3×4+3=15.【点评】本题也可以看成有 4 部分,每部分有 4 个,最后一部分少1 个,列式为:4×4﹣1=15 (个).10.(2分)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5 米50 厘米 5 米50 厘米 5 厘米5 厘米<50 厘米< 5 米< 5 米50 厘米.【分析】首先要把米和厘米统一单位,然后再比较,都化成厘米比较容易比较.比较时要用原来的数比较.【解答】解:把米和厘米统一单位,然后再比较,都化成厘米比较容易比较.5 米=500 厘米,5 米50 厘米=550 厘米故答案为:5 厘米<50 厘米<5 米<5 米50 厘米【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整数的大小比较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比较大小时一定要统一单位.二、你认为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10分)11.(2分)(2010•黔东南州校级模拟)一条射线长200米.×.(判断对错)【分析】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向一方无限延长,所以不能度量长度.【解答】解:因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向一方无限延长,所以不能度量长度,所以说一条射线长200 米是不正确的.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射线的认识.12.(2分)(2008•潮州校级自主招生)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两条对称轴.错误.(判断对错)【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称轴的条数,即可判断正误.【解答】解:长方形的对称轴有2 条,正方形的对称轴有4 条,所以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此题考查了利用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判断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的灵活应用.13.(2分)5米和50厘米一样长.×.【分析】首先要把米和厘统一单位,然后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可以把5 米化成厘米,5 米=500 厘米,很明显500 厘米>50 厘米.【解答】解:把5 米化成厘米,5 米=500 厘米,很明显500 厘米>50 厘米.故答案为:×.【点评】本题是考查整数的大小比较和长度单位的换算.比较这类题,要注意统一单位.14.(2分)用数字2、4、6能排成六个不同的两位数.正确.【分析】利用枚举法写出这样的两位数,然后再由此求解.【解答】解:用数字2、4、6 可以写成的两位数有:24,26,42,46,62,64;共有6 种不同的两位数.故答案为:正确.【点评】在列举两位数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不要漏写和重复写.15.(2分)(2008•下城区校级自主招生)直线要比射线长.错误.(判断对错)【分析】根据直线、射线的含义:直线无端点,无限长;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进而判断即可.【解答】解:根据直线和射线的含义可知:直线不比射线长,因为直线和射线都无法丈量,所以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直线、射线的性质和意义.三、计算.(1题12分,2题12分,共24分)以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如:7×7﹣7 可运用乘法分配律,原式转化为:7×(7﹣1)进行计算.【解答】解:5×9=45 9×7=63 3×4=12 7×7﹣7=428×6=48 5×9=45 5×8=40 3×9+9=3632﹣7=25 30+38=68 55+9=64 67﹣30+22=59【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此题中的大部分题直接就可写出得数,个别题可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17.(12分)笔算下面各90 29+35 75﹣题.﹣+9 46+31.19+58 45【分析】按照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方法求解,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解答】解:(1)19+58=77;19;(2)90﹣45=45;90;(3)29+35+9=73;29;(4)75﹣46+31=60;75.【点评】笔算整数加减法的方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或减起;(3)哪一位相加满十向上一位进一;(4)哪一位不够减从上一位借一当十,加上原来的数再减.四、请你画一画.(每题2分,共6分)18.(2分)(2015秋•民勤县校级期中)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分析】先画一个点,用直尺的“0”刻度和这点重合,然后在直尺上找出5 厘米的刻度,点上点,然后过这两点画线段即可.【解答】解:画图如下:.【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用直尺画线段的能力.19.(2分)(2010秋•桂林期末)画一个直角.【分析】先画出两条边互相垂直的角,然后要画上垂直符号.【解答】解:如图,【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直角的意义及画法,要注意标上垂直符号.20.(2分)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对称图形.【分析】根据对称图形的定义进行作图即可,所谓的对称图形有很多分类,例如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解答】解:作图如下:【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如何作轴对称图形.五、观察物体.(6分)21.(6分)(2012秋•灵武市校级月考)请你连一连,下面分别是谁看到的?【分析】根据不同的方向看到物体的形状不同,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点评】此题考查了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物体的形状,做此类题时,应弄清方位,进而根据看到的形状画出即可.六、看统计图回答问题(8 分)22.(8分)(1)请填写表格项目写字朗读美术乒乓球人数(2)二年级一共有66人.参加写字的人数最多.参加朗读的人数最少.参加乒乓球的比参加写字的多 2 人.【分析】由条形统计图可知:参加写字小组的有20 人,参加朗读小组的有12 人,参加美术小组的有16 人,参加乒乓球小组的有18 人;(1)把以上数据填入表中即可;(2)①把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加在一起就是二年级的总人数;②比较数的大小,找出人数最多和最少的小组;③用参加写字小组的人数减去乒乓球小组的人数即可.【解答】解:(1)表格如下:=(20+16)+(12+18),=36+30,=66(人);答:二年级一共有66 人.②20>18>16>12;答:参加写字的人数最多,参加朗读的人数最少.③20﹣18=2(人);答:参加乒乓球的比参加写字的多 2人.故答案为:66,写字,朗读,2.【点评】本题先从条形统计图上读出数据,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合适的数据求解.七、解决问题(1、2 题4 分,3 题16 分,共24 分)23.(4分)二年级一班有6支,铅笔的数量是的4倍,铅笔有多少支?□○□=□(支)答:铅笔有24 支.【分析】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直接用乘法列式解答.【解答】解:6×4=24(支);答:铅笔有24 支.故答案为:24.【点评】此题主要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据此列式解答.24.(4分)小刚得了多少朵小红花?□○□=□(朵)答:小刚得了28 朵小红花.【分析】小刚的数量比小明少7 朵,用小明的数量减去7 朵就是小刚的数量.【解答】解:35﹣7=28(朵).答:小刚得了28 朵小红花.故答案为:35﹣7=28;28.【点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理解哪个数量多,哪个数量少,求较多的数量用加法,求较少的数量用减法.25.(16分)星期日同学们去游乐园.(1)买8 张门票用多少元?(2)小莉拿50 元,买9 张门票够吗?(3)小红买了3 张门票,还剩2 元钱,小明带了多少钱?(4)请你再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分析】(1)依据总价=单价×数量解答,(2)先依据总价=单价×数量,求出9 张门票价格,再与50 元比较大小解答,(3)先依据总价=单价×数量,求出3 张门票价格,再加2 解答,(4)根据总价、单价、数量间的关系提问题解答.【解答】解:(1)6×8=48(元)答:买8 张门票要用8 元.(2)6×9=54(元)54 元>50 元答:买9 张门票不够钱.(3)6×3+2,=18+2,=20(元)答:小明带了20 元.(4)买2 张门票需要多少元?6×2=12(元),答:买2 张门票需要12 元.【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总价、单价、数量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