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
题目:放射性污染
姓名:吴国淦学号:131030262 专业:环境工程院系:化学与环境班级:1306
2013年10月
摘要:在自然界和人工生产的元素中,有一些能自动发生衰变,并放射出肉眼看不见的射线。
这些元素统称为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物质。
在自然状态下,来自宇宙的射线和地球环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一般不会给生物带来危害。
50年代以来,人的活动使得人工辐射和人工放射性物质大大增加,环境中的射线强度随之增强,危机生物的生存,从而产生了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很难消除,射线强弱只能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关键词:放射性污染,危害,防治法
一、污染源
(一)原子能工业排放的废物
原子能工业中核燃料的提炼、精制和核燃料元件的制造,都会有放射性废弃物产生和废水、废气的排放。
这些放射性“三废”都有可能造成污染,由于原子能工业生产过程的操作运行都采取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三废”排放也受到严格控制,所以对环境的污染并不十分严重。
但是,当原子能工厂发生意外事故,其污染是相当严重的。
国外就有因原子能工厂发生故障而被迫全厂封闭的实例。
(二)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
在进行大气层、地面或地下核试验时,排入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与大气中的飘尘相结合,由于重力作用或雨雪的冲刷而沉降于地球表面,这些物质称为放射性沉降物或放射性粉尘。
放射性沉降物播散的
范围很大,往往可以沉降到整个地球表面,而且沉降很慢,一般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落到大气对流层或地面,衰变则需上百年甚至上万年。
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使几十万人死亡,大批幸存者也饱受放射性病的折磨。
(三)医疗放射性
医疗检查和诊断过程中,患者身体都要受到一定剂量的放射性照射,例如,进行一次肺部x光透视,约接受(4—20)×0.0001Sv的剂量(1sv相当于每克物质吸收0.001J的能量),进行一次胃部透视,约接受0.015-0.03SV的剂量。
(四)科研放射性
科研工作中广泛地应用放射性物质,除了原子能利用的研究单位外,金属冶炼、自动控制、生物工程、计量等研究部门、几乎都有涉及放射性方面的课题和试验。
在这些研究工作中都有可能造成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1.绝大多数放射性核素毒性,按致毒物本身重量计算,均高于一般的化学毒物。
2.按放射性损伤产生的效应,可能影响遗传给后代带来隐患。
3.放射性剂量的大小只有辐射探测仪才可以探测,非人的感觉器官所能知晓。
4.射线的副照具穿透性,特别是r射线可穿透一定厚度的屏障层。
5.放射性核素具有蜕变能力。
6.放射性活度只能通过自然衰变而减弱。
二、危害
(一)进入人体方式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呼吸道进入、消化道食入、皮肤或粘膜侵入。
1、呼吸道吸入
从呼吸道吸入的放射性物质的吸收程度与其气态物质的性质和状态有关。
难溶性气溶胶吸收较慢,可溶性较快;气溶胶粒径越大,在肺部的沉积越少。
气溶胶被肺泡膜吸收后,可直接进入血液流向全身。
2、消化道食入
消化道食入是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重要途径。
放射性物质既能被人体直接摄入,也能通过生物体,经食物链途径进入体内。
3、皮肤或粘膜侵入
皮肤对放射性物质的吸收能力波动范围较大,一般在 1%~1.2%左右,经由皮肤侵入的放射性污染物,能随血液直接输送到全身。
由伤口进入的放射性物质吸收率较高。
无论以哪种途径,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都会选择性地定位在
某个或某几个器官或组织内,叫做“选择性分布”。
其中,被定位的器官称为“紧要器官”,将受到某种放射性的较多照射,损伤的可能性较大,如:氡会导致肺癌等。
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的分布与其理化性质、进入人体的途径以及机体的生理状态有关。
但也有些放射性在体内的分布无特异性,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器官中,叫做“全身均匀分布”,如有营养类似物的核素进入人体后,将参与机体的代谢过程而遍布全身。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要经历物理、物理化学、化学和生物学四个辐射作用的不同阶段。
当人体吸收辐射能之后,先在分子水平发生变化,引起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尤其是大分子的损伤。
有的发生在瞬间,有的需经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的放大过程才能显示所致组织器官的可见损伤,因此时间较久,甚至延迟若干年后才表现出来。
(二)对人体的危害
1、直接损伤
放射性物质直接使机体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电离,破坏机体内某些大分子如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蛋白质分子及一些重要的酶。
2、间接损伤
各种放射线首先将体内广泛存在的水分子电离,生成活性很强的H+、OH-和分子产物等,继而通过它们与机体的有机成份作用,产生与直接损伤作用相同的结果。
3、远期效应
主要包括辐射致癌、白血病、白内障、寿命缩短等方面的损害以及遗传效应等。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青年妇女在怀孕前受到诊断性照射后其小孩发生 Downs 综合症的几率增加 9 倍。
又如,受广岛、长崎原子弹辐射的孕妇,有的就生下了弱智的孩子。
根据医学界权威人士的研究发现,受放射线诊断的孕妇生的孩子小时候患癌和白血病的比例增加。
三、放射性污染的国外研究现状
核能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议题,西方发达国家比我们更早地意识到潜在的污染与问题。
为此,国际上一直重视放射性核素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步入20世纪90 年代后,放射性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放射性污染场地的风险评价与生态修复方面。
1、放射性污染环境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此研究多与20 世纪40 年代以来放射性核素污染事件密切相关,为此,仅美国就曾先后颁布过多部生态风险评价指南,国外在建立放射性核素对人类健康风险评价、动植物健康风险评价以及生态风险评价等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上已取得了较大进展。
2、90 年代,哈萨克斯坦、法国等国家也分别对塞米巴拉金斯克和穆鲁罗瓦岛、方阿陶法岛等核试验场的放射性污染展开详细调查与评估。
通过污染跟踪调查,揭示放射性污染演变规律,进而分析其
对生态安全特别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四、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足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建立, 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将环境影响评价确立为环境保护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
这一制度的出现,结束了传统的规划和建设活动中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随着经济发展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的局面。
但
是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之处:
1、某些放射性污染防治活动未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譬如在核技术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方面,对于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规定其在申请领取许可证前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而对于转让、进口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以及装备有放射性同位素的仪表的单位却没有规定要进行环
境影响评价。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的客观性、公正性缺乏保障机制。
根据该法规定,国务院核设施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编制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场所选址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在这里,规划的组织编制者与规划环评的组织者共同负责组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上报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审批机关与编制机关处于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之中。
这种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批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对审批机关的法律责任未作具体规定。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在法律责任部分只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者违法应受的惩罚做出了规定,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机关违法批准规划的,或者审批机关因违法或失职造成严重不良环境影响后果的风险责任却未作规定。
五、针对立法缺陷给予的立法建议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具有适用范围广、评价文件类别高等特点,但在审批机制和法律责任等部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建议扩展环评工作范围、实现审批的客观性、公正性等,以期完善立法中存在的缺陷。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适于一切放射性污染防治活动。
如前所述,放射性污染有其特殊性,倘若控制措施不力,极易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重大影响,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凭借其预测功能,恰能使这种危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
因此,一切放射性污染防治活动都宜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对于“转让、进口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以及装备有放射性同位素的仪表的单位”只要求“按照国务院有关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即可。
而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的规定,转让放射性同位素的只须办理许可证并向同级卫生、公安部门备案,进口装备有放射性同位素仪表的,只须向当地卫生、公安、环境保护部门登记备案。
上述两项没有规定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放
射性污染防治法》在“核技术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这一章,应增设一条:“转让,进口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以及装备有放射性同位素的仪表的单位,在办理有关手续前应当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
参考文献
1、《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自然。
环境卷》
2、《放射性污染的危害》中国选矿技术网
3、《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4、教材《环境学》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