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

复习教案
教学课题第一章机械运动
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时间单位及单位换算;
2、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掌握停表的读数
3、认识误差,区分误差和错误,懂得如何减小误差
4、机械运动的定义
5、会利用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懂得选取参照物。

6、熟悉速度公式、单位及单位换算
7、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8、会利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
教学重点难
点1、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懂得停表的读数
2、会利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
3、熟悉速度公式
4、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的。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梳理
1、长度单位:米(m)————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千米(km )、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纳米(nm)
2、单位换算:×1o3×1o3×1o3×1o3
Km m mm nm
×1o-3×1o-3×1o-3×1o-3
3、时间单位及换算:时(h)、分钟(min)、秒(s)1h=60min=3600s
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认清量程和分度值;②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侧,有刻度线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相平;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④记录时,要记录数值和单位。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例1】小刚使用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为12.3CM,关于该测量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用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的
B.该结果中“3”不是估读的
C.是用最小刻度为1cm的刻度尺测量的
D.该结果不存在误差
【例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初中物理课本宽度的是()
A.1.6m
B.7.5dm
C.18cm
D.70um
【例3】如图是小红同学精确测量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下面读数正确的是()
A.20s
B. 3.2min
C.200s
D.180s
【变式训练1】关于物理量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一个物理量都有相应的测量工具,可以直接进行测量
B.测量中虽然有误差,但只要认真规范地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在选择测量工具时,其分度值越小的测量工具越好
D.在选择测量工具时,因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
【变式训练2】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读数时视线放置正确
的是刻度尺(选填“A”或“B”),该物体的长度是cm。

【变式训练3】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的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L/N
C.只使用一个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准确测出乒乓球的直径
D.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知识梳理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运动。

(如:树叶飘落,灰尘飞舞等)
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做参照物的物体
【参照物的选取:①任何物体都可选做参照物,除了研究对象本身;②一个物体一旦被选作参照物,则默认为静止状态;③一般选取地面或者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例4】火车在路上行驶时,以路边的房屋为参照物,火车是,火车上的座椅是。

【例5】下列各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飞机在天空中飞行
B.月球绕地球公转
C.树上苹果由绿变红
D.河水在河中流
【例6】下列语句中划线部分描绘的运动情景,选取山为参照物的是()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C.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变式训练4】4×100米接力赛中,为保证传接棒顺利进行,取得好成绩,在传接棒时两位运动员应该()A.都站在原地不动 B.都奔跑,保持相对静止
C.都奔跑,接棒运动员速度要大于传棒运动员
D.传棒运动员奔跑,接棒运动员站在原地不动
【变式训练5】在月光下,李明看到月亮在云层中穿梭,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房屋
B.云层
C.停在路边的汽车
D.远处的高山
【变式训练6】在水平面上有三个物体甲、乙、丙,某时刻甲、乙相距3m,乙、丙相距5m。

经过一段时间后,甲乙相距4m,乙、丙相距仍为5m。

若以乙为参照物()
A.甲一定是运的,丙可能静止不动
B.甲一定是运动的,丙一定是运动的
C.甲可能是运动的,丙一定是不动的
D.甲一定是运动的,丙一定是不动的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知识回顾
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①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远,运动越快;②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2、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速度等于路程(s)与时间(t)
推导:s=vt t=s/v
(路程单位为:m,时间单位为:s)
3、速度单位:m/s 、km/h 1m/s = 3.6 km/h
4、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相同时间间隔内通过路程相同)
5、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但速度变化的运动(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快慢”)
V=
【例7】一短跑运动员在5秒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为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达到小的顺序是()
A.运动员、汽车、羚羊
B.汽车、羚羊、运动员
C.羚羊、汽车、运动员
D.运动员、羚羊、汽车【例8】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2,所用时间之比为2:3,则速度之比是()A.4:9 B.9:4 C.1:1 D.3:2
【例9】如图所示的图像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A.甲与乙
B.甲与丙
C.丙与丁
D.乙与丙
【例10】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可知,物体的()
A.速度大小与s、t有关
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变式训练7】如图是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s-t图像,选出说法正确的是()
A.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
B.两物体往同方向行驶
C.两物体在t=10s时刻相遇
D.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相等,都是5m/s
【变式训练8】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同向沿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
B.运动过程中,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始终不变
C.运动2.4米,甲车比乙车多用4s
D.运动5s,乙车通过的路程比甲车多1.2m。

【变式训练9】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

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

则:
(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多少km/h?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变式训练10】一列车长为600m的火车以30m/s 的速度匀速驶过一长直隧道,车内某乘客坐在位置上测得自己通过隧道的时间为50s,求:(1)隧道的长度L;(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所需要的时间t。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知识回顾
1、实验探究: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2)
(3)注意事项:
①斜面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即斜面倾斜度要小(目的:便于测量时间)
②小车要静止下滑。

③挡板作用:方便计时,防止小车掉地损坏。

(4)实验结论: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例11】某辆车启动后,经过20s,速度表的指针指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由表可知()
A.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
B.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m/s
C.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km/h
D.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m/s
【例12】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
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A.图中AB段的路程s AB=50.0cm B.如果测得AC段时间t 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 AC=32.0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变式训练11】在体育测试中,小红的百米赛跑成绩是16s,测得她在前50m处速度是6m/s,到终点的速度为
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6.25m/s
C.6.75m/s
D.7.4m/s
【变式训练12】如图甲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为了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斜面应保持(填“较小”或“较大”)的速度
(3)由实验测量可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表明小车做的是(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4)实验过程中某一时刻秒表示数如图所示,则读数为s,AC路程的读数如上图的刻度尺所示,则AC=
c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