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昼夜交替与时差,教案

昼夜交替与时差,教案

通过播放“地方时和时区”flash让同学思考:
1)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少小时?
2)地球每小时转多少个经度?
教师讲解:
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一小时转15个经度。因此,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
教师提问:
时区具体是如何划分的?
教师边画板图边讲解:
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同一时区各处地方时也不相同,因此国际上规定,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零度经线,零度经线的地方时便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处在东八区,东经120°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因此北京时间是采用东经120°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
实际上,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有的国家根据领土跨越经度广的实际,不同的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如美国本土部分由东到西包括西5区、西6区、西7区、西8区四个时区。这四个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这就是常说的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山岳时间和太平洋时间。有的国家为了国内各地联系方便,统一采用首都所在地的区时,如我国跨五个时区,为了便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还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将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标准。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
布置活动:
完成课本18页活动,让学生先自己作答,然后教师再讲解。
课堂小结:(配以板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自转产生的两个重要意义分别是昼夜交替和时差,希望大家可以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大家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时差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几道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素养和态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重点
晨昏线的判读与绘制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难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仪、地球仪、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图、有灯泡的电灯、板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Biblioteka 动设计意图知识回顾:
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方向周期速度等
新课导入: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上海东方明珠昼夜两幅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昼夜差别,并提出“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展示宾馆大厅墙上的世界主要城市时间挂钟,提问“为什么不同国家的时间会不一样?”这些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与时差造成的,下面我们便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并能画出晨昏线。
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球上昼夜的变化以及时间的差异
2.运用地理素材,分组讨论,找出规律。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地球自转运动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和学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
1.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2.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
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很多国家领土都不止跨越一个时区,那么他们各采取什么样的计时方法呢?请从交流是否方便、与当地自然现象的差距大小等方面分小组讨论中国和美国的计时方法各有什么利弊,哪个更好呢?
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
地球自转与时差
课型
新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标要求
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能够解释时差的形成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以及国际日界线
教材分析
本本章的题目是行星地球,是学生接触高中地理教材的第一章内容,也是教材中较为抽象、难度较大的一章,而本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好本章的关键,也是学好高中地理的基础。本课时内容的教学涉及到昼夜更替、地方时和区时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是地球运动的结果,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也为下一节课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奠定基础。关于地球自转的另外一个地理意义: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新教材删掉了,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再加上本节课内容比较难掌握,因此不做介绍,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讲解并绘图:
边讲解边画版图,教师绘制侧视图示范,让学生动手画南北极上空图。
实验演示:
请学生上讲台跟老师一起完成“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实验,实验步骤:
(1)将一个装有灯泡的电灯座放在桌子的正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处的桌边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
(2)将教室弄暗,把电灯打开,观察地球仪表面有哪些地方被照亮?哪些地方没有被照到?
(3)在地球仪上找到某一点的位置,贴上标签,大约5秒钟将地球仪转一圈,让学生记下什么时候这个点是亮的,也就是该地的白天,什么时候这个点是暗的,也就是该地的黑夜。
总结实验成果并引出时区划分、时差等知识:
由于每天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时刻早。比如说当北京太阳升起的时候,新疆还在夜色笼罩之中。这样使得两地孩子的上学时间相差两个多小时。全球其他各地时刻也各不相同,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地方时是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全球有无数条经线也就对应着无数个地方时。下面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时区的划分。
引导读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内容观察图1.20思考什么是晨昏线、昼弧、夜弧等概念。
教师讲解:
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如图1.20)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讲解的过程中在PPT上放出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