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航天史简介

中国航天史简介

2007年10月24日北京时间18时0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 中心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秒,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刘伯 明,和景海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秒, 中国首个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掀起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 个高潮。10月20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酒泉建立了 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撤走专 家,中国的卫星发射计划一度搁浅。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 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 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 国家。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测试基地。现在正在扩建,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由于此地点的纬度较 低,距离赤道只有19度,地球自转造成的离心力 可以让火箭负载更多的物品。建设是为未来中国 航天事业的发展。该中心将可以用来发射正在研 制的重型长征五号义
载人航天是有史以来花费最大的工程,超 过了金字塔、长城、大教堂以及各时代的 奇迹工程,为何中国还要乐此不疲地搞下 去呢?
2002年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 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并顺利着陆。2005年10月 12日成功发射“神舟六号”。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 一号探月卫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一是和平利用太空,为国家的和平发
展服务。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2006年中国的 航天》白皮书指出,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 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 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 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 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 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 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航天事业的三个时代: 青铜时代 、白银时代 、黄金时代
一、青铜时代
〖关键词〗人造卫星、返回式技术
新中国的航天史始于1956年2月,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了 《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之后不久,航天工业委 员会成立。10月8日,钱学森又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 导弹研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现在的运载火箭研究院)。
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 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在酒泉航天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 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在太空绕地球飞行14圈后,返回舱 于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 功着陆。
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时整“神舟六号”飞船载着两位中 国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发射升空。
军事
在陆地时代,制陆权是战争制胜的主导因素;在 海洋时代,争夺制海权成为大国军事竞争的重点。 进入太空时代后,制天权成为战争的最新制高点。 太空领域的竞争成为21世纪军事斗争的战略前沿。 在和平时期,拥有制天权对于遏制战争、维护国 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战争时期,拥有制天权 对于掌握先机、打赢战争具有决定性作用。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XSLC)又称“西昌卫星 城”,位于中国四川省西昌市西北的幽深峡谷中, 建成于1983年,专门用于发射地球静止卫星。
4·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文昌航天发射中心位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附近, 约北纬19度19分0秒,东经109度48分0秒。是中 国以前的一个发 射亚轨道火箭(如弹道导弹)的
1973年9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场用风暴1号运载火 箭发射长空1号卫星失败。这是中国第一次卫星发射失败。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FSW-0返回式地球卫星发射成 功,3天后顺利返回,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 回技术的国家。
1982年10月12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 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1990年4月7日,中国利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 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 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成功。
1992年,中国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进行 研制。
1996年2月15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号B火箭 发射“国际星7A”失败。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失败。
中国航天史
时间线
1956年10月8日,中国组建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老 五院),代号0038部队。该研究院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其 职责是攻克远程导弹的技术难关。
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P-2”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 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 卫星的国家。
2011年11月3日,航天飞船神舟 八号开始向天宫一号最后靠拢, 从捕获到锁紧,对接完成约需 10分钟,并且组合体控制权在 天宫一号,最终顺利完成首次 交会对接。
2011年11月14日,神舟八号和天 宫一号开始第二次交会对接, 并顺利完成任务。
2003年10月18日 ,《国际先驱导报》 :
有美国媒体称:要在今年10月用自己 的火箭发射自己的载人飞船的中国,将成 为与美国和俄罗斯平起平坐的第三大太空 强国。中国究竟是如何成就了这一被国外 专家用“惊世骇俗”来形容的航天事业的 巨大发展呢?
2011年9月29日,中国首个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在酒泉卫 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中国的航天器发射场
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以北的戈壁滩上,建于1958年, 主要承担运载火箭、卫星、飞船等各种航天器的发 射试验任务,是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发 射场,也是中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为中国的 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战略战术武器试验作出了卓越的 贡献,以其居于世界前列的发射成功率而蜚声中外。 在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九个第一”的基础上,于 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并回收了中国第一艘载 人飞船---神舟五号,被誉为“中国航天第一港”。
三、黄金时代
〖关键词〗载人航天、神舟
人类载人航天已有42年历史(1961前苏联实现世界首次载 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正式启动后仅用7年 时间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术。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 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 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 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 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 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 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 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 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 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 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 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二是保护国家的“高边疆”,维护国 家安全。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60周 年“和平与发展国际论坛”上讲话指出,维护太 空安全、建设一个安全与和谐的太空已经成为全 球各国共同的追求和美好的愿望,中国主张和平 开发利用空天。在探索、认识、开发、和平利用 空天资源上中国享有平等权利,但中国作为航天 大国,更有义务和责任去维护太空安全,在建设 一个安全与和谐的太空上中国要有所作为的。
中国进军太空的目的
1992年9月,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 程,并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发 射载人飞船;第二步,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 建造空间站。此次“天宫一号”的发射就是在完 成第二步的后续任务,并为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 打基础。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开发外太空,反对太 空军备竞赛和太空军事化。中国进入太空的目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宣告成立,首任院 长钱学森。35年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研制发射了 52颗人造地球卫星和4艘“神舟”号飞船,创下航天史上 许许多多个“中国第一”。翻开院史,满眼尽是“两弹一 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名字:钱学森、王希季、孙家栋、 杨嘉墀、钱骥……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这 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同时,还创造了一个世 界航天史的奇迹: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回收成功。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 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 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 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 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 已进入不可逆状态。
“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 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 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 箭低温发射的奇迹。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 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
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二、白银时代
〖关键词〗长征系列、“下海”
80年代,基于卫星回收技术上的空间试验成为各国热点。 太空越来越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1985年10月,中国政 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国内 外用户的商业发射任务。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此进入了一 个参与国际航天市场竞争,与国际太空发展同步的时代。
经济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地球面临着 能源和资源枯竭的危机,在世界人口急剧增加的 情况下,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而丰富的太空资源带来了希望。随着经济信息化、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以通信卫星为主干的航天通 信系统作为人类获取、传输信息的重要手段,可 实现全球高频段、高速率、大容量、低成本的无 缝链接,形成名副其实的信息高速公路,进一步 推动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