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渔业资源报告

渔业资源报告

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16年7月2日~2015年7月5日2016年8月25日~2015年9月5日实习地点: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青菱湖及南湖姓名:学院:水产学院班级:学号:指导老师:***2016年 9月1日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1 前言 (I)1.1问题的由来 (1)1.2文献综述 (1)1.3研究目的 (2)2 调查材料与方法 (2)2.1调查时间 (2)2.2调查地点 (3)2.3调查指标及方法 (4)2.3.1 水环境因子 (4)2.3.2 水生生物调查 (4)3 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结果 (7)3.1 水质与底质调查结果 (7)3.1.1 水质 (7)3.1.2 底质 (7)3.2 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8)3.2.1 浮游植物 (9)3.2.2 浮游动物 (11)3.2.3 底栖动物 (15)3.2.4 水生维管束植物 (16)3.3 渔业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17)3.3.1 渔获物分析 (17)4 渔业资源与环境评价 (18)4.1水质状况评价 (18)4.2水质富营养化状况评价 (18)4.3鱼产力估算 (19)5 实习心得与建议 (20)5.1实习心得 (20)5.2实习建议 (21)参考文献 (21)摘要报告以渔业资源与环境为研究对象,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环境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为目的。

本次渔业资源与环境主要是针对淡水渔业资源。

通过综合应用鱼类学、养殖水环境水化学、水生生物学等课程知识,能够利用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结果综合分析自然水域与养殖水域中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并做出合理的渔业资源与环境状况的评价。

调查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实习方式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青菱湖湖区及南湖水域环境调查和水生生物调查两部分。

其中,水域环境调查包括水体理化特征和底质特征的调查,水生生物调查主要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和鱼类的调查。

关键词:渔业资源与环境;青菱湖湖区;南湖;水生生物;水域环境1前言1.1 问题的由来所谓养鱼先养水,渔业水域是水产经济动植物生活的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水产养殖工作者需要了解养殖水体水质变化规律,以便管理和调控水质。

浮游植物是水体中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物的直接或间接饵料基础,是水域的初级生产者,有是水体中重要的生物环境,其光合作用也是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

它在决定水域生产性能上育有重要意义,与渔业生产密切相关。

1.2 文献综述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水产业的基础。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环境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

国家对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分重视,1992年加入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国家立法要求各级政府要经常性的开展渔业资源调查工作。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渔业资源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各项管理工作对数据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调查结果,已难以满足当前渔业资源管理以及参与宏观调控管理工作的需要。

另一方面,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水域污染等因素影响,致使一些名优养殖鱼类的产卵场、采苗场、育肥场和增养殖场功能丧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增养殖资源不断衰退,黄河流域的一些名贵品种如长春鳊、北方鲖鱼等难见踪迹。

一些水利工程的修建,也有可能由于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环境改变而对原有水生生物资源产生不利影响。

开展渔业资源调查、保护、增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1.3 研究目的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都是渔业生产的基础,开展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为更好的开发利用天然水域同时更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渔业环境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自然水域中经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繁殖、生长、死亡、洄游、分布、数量、栖息环境、开发利用的前景和手段等以及对水域环境的调查,综合应用鱼类学、水化学、水生生物学等课程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渔业资源与渔业环境调查的基本方法与技术,能够利用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结果综合分析自然水域与养殖水域中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并作出合理的渔业资源评价。

提高湖泊渔业资源和环境的利用率和鱼产量,使湖泊渔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使渔业环境得到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2 调查材料与方法2.1调查时间本次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实习时间为2016年8月26日~9月4日,其中2016年8月26日~8月27日在梁子湖前海湖区和南湖进行野外调查,8月28日~8月1、31日进行室内试验及分析。

2.2调查地点本次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地点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的青菱湖和南湖湖泊。

图2-1 青菱湖采样点位置图图2-2 南湖采样点位置图2.3调查指标及方法2.3.1水环境因子本次调查对水体水深、水温、透明度、pH、溶解氧、电导率、总氮、总磷、COD及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进行了测定,其中水体水深和透明度用黑白盘测定,水体溶氧、pH、电导率及水温用Thermo便携式水质分析仪测定。

水体总氮、总磷、COD 采用国标法测定,沉积物有机质含量采用烧失量法测定。

2.3.2水生生物调查本次调查对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对大型维管束植物进行了区系调查和群落样方调查,对鱼类进行了鱼类组成调查、渔获物组成调查和鱼类年龄结构调查。

浮游生物的定性用25号浮游生物网在需调查的水体中采集浮游生物。

并将标本固定带回实验室取样数次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记录种类。

浮游生物的定量费浮游植物定量和浮游动物定量,浮游植物定量采集用采水器采集水样倒入广口瓶并用碘液固定。

带回实验室沉淀后将标本移入标本瓶中加少量甲醛固定并贴好标签。

浮游植物计数要将标本混匀后用0.1ml的计数框内全部计数。

浮游动物的定量采集用13号浮游生物网过滤水样并用甲醛液固定。

计数需要分类计数,分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计数,其中原生动物用0.1ml的计数框全片计数,轮虫用1ml计数框全片计数,枝角类和桡足类全部计数。

底栖生物的定量采集用改良彼得森采泥器取样并分样,定性采集也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采样做定性标本。

将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称重和计算。

a.浮游植物计数视野法:A——计数框的面积(400 mm2);A n——计数的面积(mm2)即每个视野面积*计数视野数;V s——1L水样沉淀浓缩后的体积(mL);V a——计数框的容积(mL);➢视野面积:先计算视野直径,用视场数(目镜上的后一个数值表示显微镜视场数)除以物镜放大倍数,之后根据直径算出所观察视野的面积;➢不同显微镜的视场数不同,如Motic BA210视场数为20,那么高倍镜下的实际视场直径为20/40=0.5mm,高倍镜下的视野面积则是根据这个直径计算出圆的面积,为3.14*0.25*0.25=0.1926≈0.2 mm2。

b.浮游动物计数原生动物计数:0.1ml计数框全片计数,重复三次V s——l L水样沉淀浓缩后的体积(mL)V a——计数框的容积(mL)V c——采水体积n——计数所得原生动物的个数轮虫计数:1mL计数框全片计数V s——l0L水样沉淀浓缩后的体积(mL)V a——计数框的容积(mL)V c——采水体积n——计数所得轮虫的个数枝角类、桡足类计数:1ml计数框全片计数V c——采水体积n——计数所得枝角类或桡足类的个数大型维管束植物的区系调查要收集水体生境内的所有水生维管束植物的标本,标本的保存采用腊叶标本的方式。

标本的采集需要使用标本夹(40cm×30cm)、草纸、采集带、挂牌标签、野外记录纸、GPS、照相机等。

群落样方调查要设置取样样方(1m×1m),并记录水深、物种名称、株数、多优度、物候期、高度、生活力、生物量等。

然后需取样、称鲜重,将样品带回实验室烘干后需称干重,并计算生物量。

鱼类的组成调查原则要调查水域的全部鱼类种类,对于常见鱼类和经济鱼类,只要从当地的渔业捕捞中获得;而对于非捕捞水体、非经济鱼类或者珍贵鱼类,则需要通过专门的采捕而获得。

此外,还可以通过当地水产市场和休闲垂钓等途径补充。

然后将鱼类进行标本处理,选取体型完整、鳞片和鳍条无缺的新鲜样本,观察体色,测量体长和体重,尾柄或者下颌拴上编号标签。

并将相关信息填写在标本记录表上,进行标本的固定和保存,清洗体表、口腔和鳃腔,大型个体腹腔注射适量福尔马林,鳞片易脱落需纱布包裹,矫正体型,撑开鳍条,浸泡入福尔马林固定,待硬化定型后放入保鲜盒中,并加入5%甲醛溶液保存并带回室内利用形态学法对采集的标本进行鉴定,并完成鱼类名录表。

渔获物组成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进行调查,野外调查中将同一渔船的渔获物按照网具类型经行分拣,然后将同一网具的渔获物直接鉴定鱼类种类,测量鱼类的长度和体重;统计渔具类型、数量、规格、作业网次、作业时长、捕捞时间、捕捞天数、渔船规格、捕捞流域和地点;将相关数据记录入渔获物统计记录表中,每页记录纸只记录一艘渔船的一种渔具的渔获物。

目前研究鱼类年龄的方法有直接观察法、渔获物长度頻数分析法和钙化组织法。

钙化组织法是目前常用的估算鱼类年龄的方法。

需要获取年龄材料,采集鳞片、鳃盖骨、脊椎骨,使用镊子摘取背鳍起点和侧线上方之间靠近侧线处的鳞片5~10枚,放入封口袋中并编号记录;摘取左右两侧的主鳃盖骨,放入封口袋中并编号记录;摘取第5~10枚脊椎骨,放入封口袋中并编号记录。

再进行年龄材料处理,将鳞片置于清水或3%左右NaOH 溶液中浸泡24h ,用软毛牙刷轻轻刷去表面粘液和色素沉淀,清洗干净,夹在两块载玻片中间,使用透明胶布固定,做好标签。

脊椎骨和鳃盖骨在100℃的水中煮,用镊子和牙刷将附着的肌肉和结缔组织小心剔除,然后将其放入1%的双氧水中漂白24 h ,晾干后放入封口袋并编号。

最后在解剖镜下进行年龄鉴定。

3 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结果与分析3.1水质与底质调查结果与分析3.1.1水质表3-1 青菱湖及南湖主要水质指标表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对比,青菱湖和南湖均为类水。

根据王洪道的划分标准(陈昌齐等,1992),梁子湖前海湖区水质富营养化状况为湖泊 SD(cm)电导率 DO (mg/L ) CODMn (mg/L ) pH TN (mg/L ) TP (mg/L ) 青菱湖 38341.3 5.69 6.19 6.19 0.4589 0.1594 南湖 38 735.6 7.56 7.61 7.42 0.5049 0.0343超富营养型,南湖水质富营养化状况也为超富营养型。

梁子湖前海湖区和南湖的水均为中性水。

COD 作为水体有机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两个湖泊水COD 都在I ,II 类水范围内(<15mg/L )。

3.1.2底质0.00%5.00%10.00%15.00%20.00%南湖梁子湖图3-1 南湖和梁子湖前海湖区烧失量根据底质调查,南湖的烧失量平均值为18.22%,梁子湖前海湖区的烧失量平均值为14.79%,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南湖与梁子湖的沉积物中的烧失量都较大,说明南湖和梁子湖前海湖区的有机物污染都较为严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