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岳阳楼记●学习目标、重点提示1、有表情地朗诵、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学习古代志士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抱负。
●预习要求☆走进作者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了解背景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庆历四年被贬谪守岳州(今湖南),第二年范仲淹被贬谪守邓州(今河南)。
滕子京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非常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
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
范仲淹身在河南,望着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课外积累你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请分别写出三大名楼的名称及相关的诗文名句(写一个完整的上下句就行)。
1、《岳阳楼记》选自《》,作者___,字希文,谥号文正,吴县人(今江苏苏州人),___朝中期接触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有《范文正公集》,词作五首。
2、通假字:百废具兴:通,的意思。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的意思。
3、一词多义: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通:北通巫峡()予观夫巴陵胜状()政通人和()或:或异二者之为()为:或异二者之为()或王命急宣()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4、古今异义:越明年明年:古义:今义:属予作文:作文:古义:今义:去国怀乡:去:古义:今义:进亦忧,退亦忧:进:古义:今义:退:古义:今义:沙鸥翔集:集:古义;今义:微斯人:微:古义:今义:③后天下之乐而乐()④百废具兴()6、文言实词①谪守()②越明年()③巴陵胜状()④朝晖夕阴()⑤前人之述备矣()⑥迁客骚人()⑦把酒临风()⑧浊浪排空()⑨不以物喜()⑩长烟一空()⑾去国怀乡 ( ) ⑿薄暮冥冥()7、翻译句子⑪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⑫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译⑬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根据自学内容导入本文教学。
●录音范读,查找字音、注意停顿,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教师根据课前的字词句预习,抽查、质疑、点拨。
●探究感悟8、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范仲淹作记的缘由分别是什么?9、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10、文章第三、第四段分写了迁客骚人的哪两种“览物之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第二课时●复习巩固:1、背诵课文2、用课文原句填空:(口头展示)①能表明滕子京政绩卓著的句子是②“前人之述备矣”与第一段中那句话相照应③空间上突出洞庭湖湖面广阔和水势浩淼的句子是第二段中概括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是。
3、翻译句子: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译③、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④、是进亦忧,退亦忧。
译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精读研讨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即“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心情有什么不同?或者问二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5、范仲淹在这篇记里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胸襟和抱负?(用课文原句回答)6、“微斯人,吾谁与归?”字面上的意思是什么?“斯人”指的是什么人?作者在结尾写这句话,含蓄表达了什么意思?●拓展延伸7、你知道古今名人、伟人中哪些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例子?8、本文主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忧乐观(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小结理解性默写①描写微波时水面的月光的句子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的句子是。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句中“进”指;“退”指。
③文中表现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④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资料补充)当年范仲淹贬到邓州后,身体很不好,这时,他接到昔日好友宗谅从岳州(今湖南岳阳)的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一篇记。
范仲淹为了激励遭到贬黜的朋友们,便一口答应了宗谅的请求,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用洗炼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并且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忧伤,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
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
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
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这次新政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在死后入殓时,连件新衣服都没有。
然而他喜欢将自己的钱财送给别人,待人亲热敦厚,乐于替人家办好事,当时的贤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
即使是乡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
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
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身前身后几代人的敬仰。
人们画了他的肖像,给他立生祠,来纪念他,他噩耗传到各地,人们深为叹息,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斋戒了三天才散去。
历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学习和效法。
而今天,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闪耀着奋发向上的思想光辉,仍有着启发和教育意义。
【成功启示录】尽管范仲淹一生中几起几落,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却没有因为个人厉害得失而改变。
在《岳阳楼记》一文,他写下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正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给了我们年轻人这样一个启迪:一个人应把大众利益摆在第一位,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二位,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快乐。
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大众的利益是分不开的。
如果国家衰败,生灵涂炭,那么个人利益又从何谈起呢?只有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个人才有幸福可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让我们牢记范仲淹的这一名言,为伟大祖国,为天下大众,为“四化”大业而贡献青春。
27、岳阳楼记答案第一课时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_---王勃《滕王阁序》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1、《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2、“具”通“俱”,全,都的意思。
“属”通“嘱”,嘱咐,嘱托。
3、观:景象/观看通:通向/顺利或:或许/有时为:指心理活动,所想之事/雕刻4、越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属予作文:{古义:写一篇文章。
今义: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去国怀乡: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进亦忧,退亦忧:{古义:入朝为官 /隐居乡野今义:向前移动 /向后移动沙鸥翔集:古义;鸟停息在树上今义:聚集微斯人:古义:没有今义:微小}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景物,景色5、①名词作动词,“做太守”②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前”③“在……之后”④形容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6、①封建王朝官员降职远调②到了③胜景;好景色④日光⑤详尽⑥诗人⑦端⑧冲向⑨因为⑩全,都⑾离开国都⑿迫近6、翻译句子①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做太守。
②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③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④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探究感悟】1、重修岳阳楼背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作记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不好。
“衔”和“吞”用拟人手法,既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之间的位置关系,又突出洞庭湖的非凡气势,显示其动态美;用“连”“接”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3、“以己悲”“以物喜”这两种览物之情,这样写是为下文议论古仁人之心做铺垫,与古仁人之心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主旨。
第二课时2、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③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⑪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⑫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⑬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⑭在朝廷上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⑮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精读探究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的不同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是指古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6、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斯人” 指“古仁人”。
结尾这样一句含蓄表达了作者学习古仁人的决心,也含有对好友的规箴劝勉之意。
7、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
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
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
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
陆游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都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他们都是为国家民族的前途而忧虑,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例子。
周恩来身为国家总理,管理国家的巨大运行方向,可支配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记数,但身上的衬衫补丁摞补丁,他艰苦朴素的作风,体现了“后天下之乐而乐”8、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理解性默写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②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