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教育必背考点附录

心理健康教育必背考点附录

第十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研究者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⑧自我调控能力。

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第二节心理辅导
一、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儿童多动综合症
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小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渡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多在7岁前就有异常表现,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多动症儿童行为的主要特征是:1、活动过多。

2、注意力不集中。

3、冲动行为。

2、学习困难综合征
学习困难综合征在小学生中比较多见。

学习困难综合征得主要表现包括:缺少某种学习技能;诵读困难;计算困难;绘画困难;交往困难。

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

在小学生中以女生的过度焦虑反应较为多见。

过度焦虑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哭闹,显得很不安宁。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同患儿的焦虑性人格特质以及家庭环境影响有密切关系。

患儿焦虑性人格的一些表现,如敏感、犹豫、多虑、缺乏自信等,往往在其父母身上也可以找到。

家庭或学校教育中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等不适合儿童水平的教育措施,也容易加剧儿童的焦虑反应。

4、儿童厌学症
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

儿童厌学症作为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厌学的儿童对学习有一种
说不出来的苦闷,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

儿童厌学症既然是一种社会病
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就必须采取教育治疗、家庭治疗和社会治疗的方法予以矫正。

5、儿童强迫行为
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又一表现。

强迫现象在正常儿童的发育过程中也
看到。

儿童强迫行为在小学高年级男生中较为多见。

主要表现:(1)强迫洗手;(2)强迫性技术;(3)强迫性自我检查;(4)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二)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以下所列的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都属于心理辅导与治疗的适用范围。

1、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
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
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2、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

抑郁症的表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

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

三是动机缺失。

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3、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
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

森田疗法,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治疗强迫行为的另一种有效的方
法是"暴露与阻止反应"。

4、恐怖症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怖症。

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多见。

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
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人格障碍是个体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的产物
6、性偏差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
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

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

8、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治疗
失眠。

二、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②开
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⑥小组辅导。

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
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
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

第二是寻求发展。


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
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三、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
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
原则。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
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
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行为塑造法。

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5.惩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6.自我控制法。

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雅各布松首创)
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
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2.系统脱敏法(沃尔朴首创)
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
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3.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在于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
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自我肯定行为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请求别人为自己做事②拒绝他人无理要求而有不伤
害对方③真实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ABCDE方法)
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
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

他提出了一个解释
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个体对A的信念.观念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我们的情绪反应C是由B(我们的信念)直接决定的。

可是许多人只注意A和C的关系,而忽略了C是由B造成的。

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

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这就是浓厚教育色彩的心理治疗法。

A事件:考不好,受父母训斥
B观念:同学会取笑我,丢面子
C情绪:难过,沮丧
D这只是我的主观想法,同学怎么会取笑我呢?即使有人取笑,难道我就无法忍受?
E新观念:可能无人取笑我;被取笑只是一时,只要用功,成绩可以改善;何况我还有其它长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