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2.狭义: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1. 永恒性。

(人在教育就在)
2. 历史性。

(古今不同)
3. 相对独立性。

a. 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
b. 不平衡性(可超前、可滞后)
三、教育的起源
1. 生物起源论:生物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息
2. 心理起源论: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孟禄
3. 劳动起源论:劳动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四、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1. 公平、无阶级性。

2. 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

3. 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奴隶社会:1. 夏朝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教育形态。

2.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征: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3. 私学兴起:春秋时期,特征:自由。

➢封建社会:1. 战国:私学繁荣。

2. 隋唐:科举制兴起。

3. 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制。

➢近代社会:1.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德国最早)
3. 教育世俗化、法制化。

➢现代教育:20世纪之后教育的新特点。

(口诀:全民多献身)
1.教育的全民化。

2.教育的民主化。

3.教育的多元化。

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
(一)萌芽阶段
1. 《学记》:世界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性教学
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7. 杜威:现代教育代表人物。

a. 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b.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c. 学校即社会。

8. 斯宾塞:a. 教育预备说(准备生活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b.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口诀:培根首提出,纽斯来实现,康德首讲授,巴特来规范,杜威真现代)三、发展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 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

(平行教育)
2.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 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 进行科学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口诀: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1. 决定教育的性质。

2. 决定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 决定受教育权。

5. 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质。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口诀:人鱼公主促政治)
1. 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基本、主要途径)
2.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 创造一定的政治舆论为政治服务。

4. 完成新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三、文化与教育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功能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孟子、佛洛伊德、威尔逊、戈塞尔、霍尔、高尔登。

(口诀:内孟伊德四尔图)2.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荀子、洛克、华生。

(口诀:外出寻找落花生)
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 遗传: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2. 环境:提供了现实条件。

3. 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起决定性作用。

4. 教育(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四个原因,四个表现
(1)四个原因:(口诀: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a.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b.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2. 单轨制:美国。

3. 分支制:前苏联、中国。

(三)我国学制的沿革(口诀:人颁布,鬼实施,丑男女有资本,长期戌美国)
1. 壬寅学制: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首次颁布但未实施。

2. 癸卯学制: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首次实行现代学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男女平等同校,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学制。

4. 壬戌学制:1922年,六三三学制,美国为蓝本,长期。

二、教育目的
(一)概念:a. 广义:人们的期望。

b. 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地位: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二)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
1. 社会本位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口诀:那社会恐吓图图)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