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面瘫(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 PPT
面瘫(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 PPT
嗜饮醇酒,以致心脾积热,复 感风、火、燥邪,热盛化火,循经上攻于口而发;或因口腔不 洁,或粘膜被损伤,邪毒乘机侵袭,引动心脾经热,蒸灼口腔, 使肌膜腐烂而成病;或由于内伤七情,情志不舒,肝郁气滞, 郁滞化火,肝失疏达,冲任失调,经行而致心胃之火上冲而致 口疮。 虚证口疮多由于素体阴虚,加以病后或劳伤过度,心肾之阴受 损耗,阴液不足,虚火上炎于口腔而发病;或由于脾气虚弱, 水湿运化失常,清阳不升,脾湿蕴久化热而致口疮;或由于禀 赋阳虚,或久病过用寒凉之品,耗伤阳气,阴寒内生,虚阳上 越,熏灼口腔,另方面阳气虚衰,温化失调,寒湿困于口腔, 也可使粘膜溃烂而成口疮。
病因病机
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 头面阳明脉络,使颜面一侧营卫不和, 气血阻痹,经脉失养而发病。
现代医学
一般认为是由于茎乳孔内急性病毒感 染引起组织水肿或骨膜炎症压迫面神 经;或因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 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麻痹。
诊断要点
1、急性起病,数小时或数天内面部瘫 痪症状达到高峰。 2、临床表现主要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 痪,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 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 健侧。
口疮的诊断要点
1.口腔肌膜上出现单个或多个黄豆或豌豆大小之 黄白色溃烂点,溃点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凹陷, 表面多覆有黄白色假膜,周围可见红晕,疼痛,饮 食、说话时疼痛加剧。易反复发作。
2.口疮应与口糜相鉴别。口糜多发于婴幼儿,在 红肿的口腔粘膜上生白色如糜粥状物,如白斑雪片, 可扩展到整个口腔,伴有发热,吮乳困难等较明显 的全身症状。而口疮是口腔粘膜散在的溃疡点,偶 可融合成小片状,局部疼痛较甚,而全身症状较轻 微。
急性结膜炎
俗称“红眼病”。以结膜充血明显, 并伴有脓性分泌物为特征,同时有异 物感,烧灼刺痛,轻度畏光等症状, 但视力不受影响。分泌物可带血色, 睑结膜上可见灰白色膜,此膜能用棉 签擦掉,但易再生。
中医称“暴发火眼”
【推广技术适应的临床症状】
目赤肿痛,畏光,流泪,分泌物多, 或头额胀痛。
【治疗方法】
鉴别诊断
1、中枢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主要由大脑半球病变引起(如肿瘤、脑血管意外、 脑炎,颅脑外伤等 2、膝状神经节带状泡疹感染,又称Hunton(亨特)综合症 膝状神经节带状泡疹感染常伴有耳内疼痛,初起为发热灼痛, 针刺样疼痛,疼痛剧烈,查体可见外耳道和鼓膜出泡疹或红肿 耳廓、外耳道的浅感觉减低。 3、颅后窝病变 4、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有 前驱感染病史,对称性的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四肢下运动神 经元性瘫痪及脑脊液中有蛋白质增加而细胞数不增加的蛋白 质——细胞分离现象。 5、腮腺炎或腮腺肿瘤、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中耳炎并发症
1、针灸:攒竹 鱼腰 丝竹空 太阳穴点 刺拔罐;耳尖点刺放血。 2、方药: ⑴野菊花20g 炒黄连10g 生大黄10g 水 煎服,每日2~3 次。 ⑵淡盐水 或野菊花 金银花 生黄连煎水, 用纱布放入药液中,局部热敷。
急性扁桃体炎
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 肺炎双球菌。腺病毒也可引起本病。细菌和 病毒混合感染也不少见。细菌可能是外界侵 入的,亦可能系隐藏于扁桃体隐窝内的细菌, 当机体抵抗力因寒冷,潮湿,过度劳累,体 质虚弱,烟酒过度,有害气体刺激等因素骤 然降低时,细菌繁殖加强所致。有时则为急 性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如麻疹及猩红热等。 急性扁桃体炎往往是在慢性扁桃体基础上反 复急性发作。
麦粒肿
麦粒肿
麦粒肿俗称针眼,是睫毛毛囊附近的 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临床表现
初起有眼睑痒、痛、胀等不适感觉,之后以 疼痛为主,少数病例能自行消退,大多数患 者逐渐加重。检查见患处皮肤红肿,触摸有 绿豆至黄豆大小结节,并有压痛。如果病变 发生在近外眼角处,肿胀和疼痛更加明显, 并伴有附近球结膜水肿。部分患者在炎症高 峰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外麦粒肿 3-5日后在皮肤面,内麦粒肿2-3日后在结膜 面破溃流脓,炎症随即消退。也有部分麦粒 肿既不消散,也不化脓破溃,硬结节长期遗 留者。
中医分型
①风热外侵:睑部肿物初起,局部微 有红肿痒痛,伴头痛,发热,全身不 适等,舌苔薄白,脉浮数。 ②热毒壅盛:眼睑红肿痛难睁。兼有 口干,头痛,发烧,尿黄,舌苔黄、 舌质红,脉数有力
【推广技术适应的临床症状】
眼睑边缘生小硬结,形似麦粒,红肿 疼痛。
【治疗方法】
1、针灸:攒竹 太阳 曲池 耳尖点刺放 血 2、方药:野菊花20g 金银花20g 蒲公 英20g 第一次煎,内服用;第二次煎 熏洗局部,每日2~3 次。
面瘫
面神经炎 面神经麻痹
症状
急速起病,部分患者于发病前数天有感冒病 史或耳廓后及脸部轻度疼痛,多于晨起刷牙 时或被旁人发现。表现为口角歪向健侧,患 侧下眼睑外翻使泪液外溢;眼睑闭合不全, 患侧额纹消失或变浅,鼻唇沟消失或变浅, 不能作鼓腮、吹哨动作,不能蹙额与皱眉。 症状于1—3天达高峰,一般一周左右开始改 善,大部分在1月到数月内恢复。重症、治 疗不当或延误,可后遗麻痹、面肌瘫痪挛缩 或联带运动(如鳄鱼泪即咀嚼食物时病侧淌 泪)等。
中医病因病机
常因气候急剧变化,起居不慎,风邪 侵袭,肺卫失固;或外邪不解,壅盛 传里,肺胃郁热;或温热病后,或久病 劳伤,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或虚火 上灼咽部所致
分型
1.外邪侵袭 2.邪毒传里 3.脏腑阴虚 4.脾胃虚弱 5.脾肾阳虚 6.痰瘀互结
【推广技术适应的临床症状】
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发热,伴有 全身不适,儿童尚可因高热而抽搐、 呕吐和昏睡。
【治疗方法】
1、针灸:三棱针点刺少商 商阳 耳尖 放血 2、方药:生大黄10g 、生甘草10g, 沸水泡服,每日一剂,每日2~3 次。
口疮
口疮是指口腔内之唇、舌、颊及上腭 等处粘膜,发生单个或多个黄白色圆 形或椭圆形的溃烂点,有明显的疼痛 或受刺激时疼痛,常易反复发作。由 于发病部位、局部症状的不同,故又 有口舌疮、口破、口疳、口疡等名称。 本病为口腔粘膜中最常见的疾病,以 青壮年多见,相当于西医的复发性口 腔溃疡,又叫阿弗它性口炎。
推广方法适应症
口眼歪斜,面部肌肉麻木,进食夹食, 漱口漏水,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露 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 向健侧,伴耳根疼痛,但四肢功能正 常。
【治疗方法】
1、针灸:阳白 攒竹 太阳 地仓 下关 迎香 合谷 2、艾灸:牵正穴 3、拔罐:颧髎穴点刺后拔罐
【治疗方法】
4、推拿:阳白 下关 颊车 地仓 承浆 颧髎等穴 5、方药:防风10g 连翘10g 金银花 10g 白附子5g 白僵蚕10g 全蝎5g 水煎 服,每日2~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