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三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高中生物必修三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效应T细胞能释放一种插入靶细胞膜上的成孔蛋白(穿孔素),促使靶细胞裂解,相关机理如图,以下推测正确的是(D)A.穿孔素参与调节的方式属于体液免疫B.效应T细胞通过协助扩散释放穿孔素C.穿孔素能够直接进入靶细胞消灭病毒D.穿孔素促进Na+内流改变细胞内渗透压[解析]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此过程为细胞免疫,A错误;穿孔素是大分子蛋白质,排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B错误;穿孔素促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此时仍需要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将抗原消灭,C错误;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高,穿孔素促进Na+内流,使细胞内渗透压改变,D正确。

2.(2018·衡水中学摸底考试)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重要作用。

如图为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图中Ⅰ、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如图表示缩手反射过程,细胞Ⅱ膜上的F表示受体蛋白B.如图表示初次免疫过程,E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Ⅱ,Ⅱ受刺激后可能产生淋巴因子C.如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Ⅱ内糖原含量上升,则Ⅰ代表胰岛A细胞D.如图所示,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解析]如果表示的是缩手反射,则E表示的是神经递质,F表示的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A正确;如果上图表示初次免疫过程,E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Ⅱ,Ⅱ受刺激后可能产生淋巴因子,B正确;如果上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Ⅱ内糖原含量上升,则Ⅰ代表胰岛B细胞,C错误;如图所示,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

3.在植物生长旺季,一枝条上有顶芽a和侧芽b(如图1所示)。

已知芽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如图2所示,则图3中表示a、b两芽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是(A)A.②①B.③①C.②③D.③④[解析]由图2可知,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

图1中的顶芽a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导致枝条上部的侧芽b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它的生长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

当顶芽a处的生长素浓度保持在最适浓度10-8mol·L-1时,能使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b处的生长素浓度由于积累将大于最适浓度10-8mol·L-1时,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即图3中表示a、b两芽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是②①,A项正确,B、C、D项错误。

4.科研人员对某农田在不同时期分别用不同方法进行害虫防治,同时调查害虫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施用农药诱发害虫产生抗农药基因突变B.害虫与蜘蛛种群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C.引入蜘蛛会定向改变害虫种群抗农药基因频率D.该农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保持稳定不变[解析]害虫的抗农药基因突变在使用农药之间就已经产生,农药只能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选择出来,A错误;害虫与蜘蛛种群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B正确;引入蜘蛛能改变害虫种群的个体数量,但不能改变抗药基因频率,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错误;引入蜘蛛后,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D错误。

5.(2019·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生物)人体的健康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调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B)A.胸腺既能够分泌激素,也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B.浆细胞既能够分泌抗体,也能够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C.肾上腺素既属于激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D.神经递质既能够作用于神经细胞,也能够作用于腺体细胞[解析]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且胸腺可以分泌胸腺激素,A正确;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但是没有分裂能力,B错误;肾上腺素既属于激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C正确;反射弧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因此神经递质既能够作用于神经细胞,也能够作用于腺体细胞,D正确。

6.下面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B)A.绿萝有吸收甲醛、净化空气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外来物种的入侵是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C.用于吸收环境中的重金属、分解泄漏石油的工程菌可通过基因工程获得D.赤潮的发生与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使得水体富营养化有关[解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又叫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A正确;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B错误;可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细菌使其为人类所利用,C正确;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中N、P等元素含量过多造成的,D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4分)二、非选择题(64分)7.(16分)(2018·河北省保定市高三摸底考试)下图①~④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点。

(1)如果病人能感觉到手上伤口,但手不能动,那么可能被阻断的位点是③。

(2)如果病人手能动,但没有感觉,那么可能被阻断的位点是①。

(3)如果病人不能感觉到手上伤口,手也不能动,那么可能被阻断的位点是②。

(4)如果病人能感觉到伤口,并且手也能动,那么可能被阻断的位点是④。

[解析](1)由题意可知,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这表明神经冲动能传到大脑皮层,但不能传到手部肌肉即效应器,所以麻醉剂阻断传出神经的某个部位,结合图示即③处。

(2)由题意可知,如果“病人手能动,但没有感觉”,这表明神经冲动能传到脊髓,但不能传到大脑皮层,同时可以传到手部肌肉即效应器,所以麻醉剂阻断的最大可能是脊髓到大脑皮层之间的神经的某个部位,结合图示即①处。

(3)由题意可知,如果“病人既没有感觉,手也不能动”,这表明神经冲动既没有传到大脑皮层,也没有传到手部肌肉即效应器,所以麻醉剂阻断的最可能是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的某个部位,结合图示即②处。

(4)当“病人有感觉,手也能动”,这表明神经冲动能传到大脑皮层,也能传到手部肌肉即效应器,说明麻醉剂阻断的不是缩手反射的整个反射弧,而是其他某个部位,结合图示即④处。

8.(18分)图1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图2是某生态学家对该草原上种群乙1跟踪调查30年绘制出的种群λ值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甲~戊中能出现在能量金字塔中的包括甲、乙1、乙2、乙3、丙1、丙2、丙3。

碳在乙1与乙2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丙2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等于丙2的同化量-丙2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或流向丙3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丙2的种群密度,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0只丙2,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10只未被标记,标记的个体有20只,则丙2的种群密度是45只/hm2。

若标记的丙2有一部分被丙3捕食,则实际上丙2的种群密度会偏大(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图2中,种群乙1在15~20年间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种群乙1在第10年的种群数量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20年的种群数量。

种群乙1的数量变化,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能量金字塔中包括生产者、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图中甲是生产者,乙1、乙、乙3、丙1、丙2、丙3均为消费者,丁为大气中的CO2库,戊为分解者。

乙1种群λ值大2于1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λ值小于1时,年龄组成为衰退型,λ值等于1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第10年到第20年间λ值小于1,种群数量越来越少。

9.(14分)某生态系统主要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甲,而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1、2、3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的实际大小。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的食物网中H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第三、四营养级。

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该有分解者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若某季节物种A看到物种B的数量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2)假设物种A从B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60%。

则A增加10 kg,至少需要B130kg。

若外来生物入侵该生态系统,则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3)从图乙中可知,2物种的种内斗争最剧烈,1、2、3三个物种的环境容纳量不同是因为1、2、3三个物种的营养级不同,营养级越高,所获能量越少,环境容纳量越小(答案合理即可)(从营养结构或能量流动角度分析)。

[解析](1)分析图甲,H在食物网中占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保证物质循环正常进行还需有分解者;物种A看到物种B减少,部分个体另觅取食地,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2)物种A从B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60%,则A增加10 kg,至少消耗B的量=(10×60%)÷20%+(10×40%)÷20%÷20%=130(kg)。

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3)由图乙可知,2物种的种群实际大小已远远超过了环境容纳量,种内斗争应最为剧烈。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多,损耗的能量就越多,较高营养级得到的能量就越少,一般情况下,得到能量少的营养级的环境容纳量小,故环境对物种1、2、3的容纳量不同。

10.(16分)吲哚丁酸(IBA)是一种外源生长素类似物,激动素(KT)是一种外源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研究人员研究了这两种激素对棉花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植物根的形态学上端是A(填“A”或“B”),生长素在A、B之间的运输过程中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A TP。

(2)自然状态下主根优先生长,侧根生长被抑制现象叫根的顶端优势,这种现象的出现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IBA和KT这两种外源激素能够消除根顶端优势的是IBA,若该实验改为处理幼苗的芽,实验得到了不同的变化曲线,分析可能的原因是芽与根对这两种激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4)将IBA和KT用于棉花植物组织培养,MS培养基中的IBA与KT用量比值高(填“高”“适中”或“低”)时容易促进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

[解析](1)形态学上端生长迅速,向上或者向下延伸的是上端,所以植物根的形态学上端是A。

生长素在A、B之间是主动运输,所以需要消耗ATP。

(2)自然状态下主根优先生长,侧根生长被抑制现象叫根的顶端优势,这种现象的出现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