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工作情况汇报一、基本县情**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州北部,县城距省会昆明市280公里,距州府**城114公里,距**普者黑机场80公里,境内S206线、S305线两条省道纵横连接,普炭一级公路已建成通车,云桂铁路经过**并在幸福村设置火车站,已开工建设,是**州通往曲靖市、贵州省和云南省通往两广及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
全县辖3个镇9个乡99个村民委(社区)1264个自然村,总人口47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3%,主要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白、瑶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
有国土面积499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58万亩。
**资源丰富,主产辣椒、烤烟、三七、葡萄等经济作物,种植发展红豆杉、核桃、油茶等,是中国著名的“辣椒之乡”和云南省商品粮、牛、羊、生猪基地县、林业发展重点县以及优质生态烟叶种植基地县;矿产资源主要有铝、煤、金、铜、天然瓷土等3类19种;水资源总量2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万千瓦,可开发量近20万千瓦,现已有发电总装机容量万千瓦;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普者黑座落于县境内。
由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工业不发达,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等诸多原因,目前全县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农民人均纯收入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1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完成亿元,比上年增长%;第二产业完成亿元,比上年增长26%;第三产业完成亿元,比上年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49:12:39调整到2016年的41:18:4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比上年增长%,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年均增长%。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年均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亿元,比上年增长33%,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年均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2636元,比上年增长%,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年均增长%。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049元,比上年增长%。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和%。
随着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战略,云南省加快建设“两强一堡”和**州打造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开放“新高地”战略的实施以及云桂铁路的开工建设和普炭公路的建成通车,**县的区位优势正不断凸显,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难逢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农业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城镇富县、开放活县、和谐稳县六大战略,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五个重点,着力打造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州重要的铝工业基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力争“十二五”末县域经济总体水平进入全州先进行列,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新**。
二、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情况“十一五”期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在州委、州人民政府领导和省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帮助指导下,以推进城镇化进程为核心,以抓好县城建设为重点,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城乡建设水平、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目标,完成了“十一五”既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完成城镇投资亿元,占计划任务亿元的%,比“十五”增亿元,城镇人口10万人(其中县城6万人),县城人口比“十五”期末增万人,城镇化率20%。
(一)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规划的龙头作用得到凸现。
认真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积极发挥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龙头”和宏观调控作用。
成立了**3 / 9县城镇规划委员会,县委主要领导任主任,制定出台了《**县规划审批办法》,规划审批工作进一步得到规范。
在完成县城1:500数字化地形图的基础上,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第二轮修编工作。
委托贵州天海规划公司开展旅游城市形象规划设计,完成了《普者黑旅游小镇规划》等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36个,完成村庄规划165个。
《普者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按评审意见修改报建设部待批。
(二)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得到有效推进。
按照“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发展路子,积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切实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逐步增强市政功能,完善市政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镇化进程,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县城建设成效显著。
新城区完成投资9亿元,主要道路框架、城市中心公园、供水供电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已基本完成,一批房地产项目已经竣工投入使用,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6年底的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8平方公里。
按照老城区打造成为居住商业区、新城区打造成为行政办公和旅游接待区的工作思路,积极发挥新城区建设的拉动作用,共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实施老城公用设施的包装改造工作,做好旧城区改造步伐,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城市绿地率23%,绿化覆盖率28%。
城市日供水能力万吨,供水普及率99%。
城市拥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40平方米。
二是乡镇建设上新台阶。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积极做好户籍、土地、就业、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配套措施,有效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围绕“以建设一条街、一个市场和一个住宅小区”为目标,开展小城镇综合整治和开发建设工作,投入资金8600万元,完成双龙营、树皮、曰者、八道哨等乡镇街道建设、市场规划以及房地产项目的规划工作。
三是治污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投入资金1944万元建成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并投入使用,投入资金4654万元、近期处理规模为6000M3/d的污水处理厂及截污管网配套工程于2016年12月投入试运行。
五是启动实施了景观大道绿化亮化工程。
完成了全长7公里道路绿化工程,安装风光互补节能路灯280盏,LED景观灯270盏,提升了城市形象。
(三)住房保障工作取得实效,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逐步缓解。
我县始终把保障性住房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来抓,认真落实省、州住房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统筹兼顾、系统安排,突出抓好规划布局、资金落实、政策配套和监督检查4个重要环节,切实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有效解决城乡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及住房安全问题。
2016年以来,共完成廉租住房1752套87600平方米,解决了1752户城镇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发放租赁补贴2448户11090人,发放补贴资5 / 9金408万元。
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工程1810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3320户,10万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问题得到保障。
(四)城市管理工作实现新转变,市容市貌得到较大改观。
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在加快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新途径,从改革管理体制和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周密部署,上下联动,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围绕加快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步伐,开展“争做文明市民,创建文明单位,共建文明城市”活动,使城区“脏、乱、差”治理工作取得成效。
三、今后工作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将全面贯彻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创建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按照“一体两翼”城镇化发展战略,按照“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要求管理、高效率经营”的工作要求,以规划为龙头、项目建设为载体、管理为抓手,经营为保障,努力把县城打造成为新型工业、现代商贸物流业和旅游休闲、教育、会议接待服务中心。
坚持城镇建设是基础、产业发展是支撑、政策环境是保障的城镇化发展理念,重点提升县城基础设施,加快现代商贸物流和小新寨片区建设步伐,加强中心集镇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逐步实现山水旅游名县和城乡建设协调发展两大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县城建成区2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40%以上。
城市人均绿化面积8平方米,绿地率30%,绿化率35%。
县城所在地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其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
完成县城全部供水管网改造和三水厂建设。
县城日供水能力达万立方,双龙营、曰者镇、八道哨乡建成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县城、双龙营、曰者镇、八道哨乡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0%,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
(一)进一步加大规划编制执行力度,充分发挥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宏观调控和“龙头”作用。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城乡规划体系建设,实现村庄规划覆盖。
根据“创建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这个定位,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以规划引领城乡建设,带动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
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盘棋”的要求,完善规划审批,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通过强化对规划工作的领导、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机制,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做到依法编制城乡规划,依法管理城乡规划,依法规范规划建设行为,依法打击违反规划操作的行为。
(二)加强城市经营管理,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树立经营城市的新观念,是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建7 / 9设和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BOT、TOT、BLT等融资方式,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和营运,促进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吸纳社会各方资金,推进城市建设主体多元化,达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目的。
积极稳妥地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广告、公厕、供水、园林绿化、路灯等市政公用设施市场化运作。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人口向城市聚集。
进一步完善城镇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的覆盖面。
探索建立适应城镇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医疗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农村人口迁移与就业的安全有序。
完善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老弱病残人员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建立和完善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改革方向,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产业化布局,加快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建设一批设施现代化、功能完善、管理先进的大型综合商品交易市场和专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