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
《狱中杂记》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 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 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 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 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 绝妙的《清明上河图》。
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 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 同时本书中含有大量关于明代日常生活、娱 乐、戏曲、古董等的记录,因此也被研究明 代物质文化的学者视为重要文献。
学习目标
1. 领会作者关心国家的思想,了解作者借 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 2. 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 运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 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作品赏析
精读作品
六国论
——苏洵
作者简介
姓名:苏洵, 字明允, 号老 泉,苏轼、苏辙之父 生卒年:1009—1066 所属朝代:北宋 所属文学时期:宋代文学 所属流派:三苏 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权书》
战国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各诸侯 国都开始进行改革,众多的改革中,唯有秦 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秦统一天下奠定 了基础。而六国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 日渐衰落,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 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后来秦国用了8 年的时间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整体感知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 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 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 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 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 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姓头上。国难 当头,矛盾尖锐,苏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 用于讽喻宋王。
2. 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 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国各爱 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 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 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 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 恰到好处。
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 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 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 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 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推荐赏析作品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
方苞 张岱
方苞
整体感知
康熙五十年(1711),方苞因《南山集》 案牵连入狱。《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 方苞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被捕入狱。 开始在江宁县狱,后解至京城,下行步狱。两 年后出狱,被编入汉军旗,以奴隶身份入值南 书房。康熙死后被特赦,解除旗籍。后累官至 礼部侍郎。本文是方苞出狱后,追述他在刑部 狱中所见所闻的记录。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 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 又可冀其成立邪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 本文写得极度悲痛,请思 考作者在悲侄之死的同时,还抒 发了哪些悲情?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作品简介
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 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 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 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 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 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 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 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 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 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 之先予以去也。
拓展阅读
祭妹文
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 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 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 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
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 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 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祭十二郎文
韩愈
作品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唐宋八大家” 之首。韩愈倡导的古文运 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 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 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 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 要新颖流畅。
韩愈书法
整体感知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 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 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 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 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 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 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 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 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3)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理:道理,此处可理解为原因。事:做。 人事:可理解为“人为”。岂……哉:难道不 是……吗?此处是用反语问句的形式来抒发感 叹。 译作: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 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造成的吗!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 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之所以……”,“之所以……者”, 都是“……的原因”的意思,“所以”前 的“之”字是结构助词,可有可无,不必 解释。原:推究。之:代上一句讲的道理。 译作:推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和他 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3.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 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作者写此文不是在赞颂死者,而是在倾吐 自己的悲痛心情。 作者紧紧围绕叔侄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 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的生活琐事来写,充满 生活气息,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但是作者又不是在纯粹的叙事,而是在叙 事中,侧重书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使得叙 事抒情水乳交融。
在书中,作者不时表达出忏悔之意, 不过,该忏悔的不是他这样一位没有任何 官阶的平民百姓,而应该是那些高高在上 的皇帝和显赫一时的权臣。从这个角度来 看,他不仅是个人在忏悔,也是在替一群 人进行忏悔,替一个王朝进行忏悔。
课堂小结
散文的篇幅一般超过诗歌,容量较大,行 文与结构的组织安排特别重要。为了让读者读 之有味,易于理解,要讲究章法上的开合照应、 衔接转换,行文的参差错落、起伏变化。散文 除论说外,多数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散”,因 为过于整齐集中,会显得呆板,失去自然之趣, 影响阅读时的从容自在。但“散”不是散漫杂 乱。无论结构是整是散,语气是急是缓,都要 有气脉贯注其间,形成全篇的有机联系。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 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 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 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 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 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
欧阳修纪念馆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 《伶官传》所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 存勖得天下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 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 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 微杜渐,励精图治。
赏析指导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 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 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 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 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 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 问句 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自主赏析作品 文 与 可 画 筼 筜 谷 偃 苏竹 轼记
祭 十 二 郎 文 韩
愈
伶 官 传 序 欧
阳 修
伶 官 传 序
苏 洵
作品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 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 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 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 宋八大家”。
张 岱
整体感知
《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亡之后所著 的一部书,杂记他从前的种种见闻,寄托 作者对于国破家亡的感慨。一书十分鲜明 地体现了晚明小品文的特点,篇幅不长, 但写得精彩,文笔清新、流利,写人叙事, 娓娓道来,情趣盎然。
赏析指导
《陶庵梦忆》既是一部个人的生活史,也 是一部晚明时期的生活画卷。通过作者的经 历和见闻,可见晚明时期江南生活特别是衣 食住行、社会习俗的各个方面。由于是苦难 过后的追忆,作者不自觉地会过滤掉很多记 忆,只留下那些最为美好、值得留恋的东西。 以此来表达故国之思、乡土之情,抒发沧桑 之感,寄托兴亡之叹。
导入新课
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 这就是国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 或“文气”。文气贯注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 感染力。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情感浸透到文字 中的表现。选择优秀的古代诗文,多多诵读, 用心体会,自然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和气 脉的流动。
单元概述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 散文行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 和特征。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 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
赏析指导
1.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 身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1)少年孤苦:吾少孤 惟兄嫂是依 零 丁孤苦 两世一身,形只影单 在孙惟汝,在 子惟吾 (2)为了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 视汝
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 发苍苍,而牙齿动摇 我自今年来,苍苍者与化而为白矣,动摇者 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课堂练习
1. 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 字。 (1)与( 嬴 )而不助五国也 (2)( 赢 )粮而景从 (3)悉使( 羸 )兵负草填之 (4)革灭( 殆 )尽之标 (5)( 怡 )然自得 ( 贻 )笑大方 (《风景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