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我的感受是: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
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启发性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启发性实验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和逻辑思维,自己概括和归纳得出结论,达到启发认识的一种教学形式。
启发性实验能使学生从问题的提出到概念的形成、问题的解决,始终让学生处于独立探索的学习情境之中。
例如学习甲烷一节时,点燃甲烷,用烷燃烧,让学生观察火焰的颜色后,在火焰上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让学生观察,然后再罩一个内涂石灰水的烧杯,让学生观察,使学生联想到氢气的燃烧和一氧化碳的燃烧。
然后提出三种可燃性气体燃烧时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学生会自然得出三
种无色气体都能燃烧,但火焰颜色不同,所得产物不同。
在老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产物鉴别无色气体的方法。
通过上述启发性实验,在不变动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设
计具体教学方案,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二、指明观察方法,抓住关键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学生很感兴趣,但不少学生只是图新鲜、看稀奇,不知道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抓不住本质。
教师要通过实验,启发观察内
容,教给观察方法,这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点燃镁条的实验,学生只注意到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而忽视镁条燃烧后生成的白色固体物质,不同于原来的镁条,是一种新生成的物质,因而抓不住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因此要教给学生观察反应前物质的颜色、状态等,反应中出现的现象,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然后加以综合,通过现象或者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三、指导学生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实验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学习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可用三支试管分别装入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分别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实验时边操作边提出问题:加热氯酸钾能否放出氧气?加热二氧化锰能否放出氧气?加热混合物能否放出氧气?为何加热氯酸钾与加热混合物产生的现象不同?同时由实验说明二氧化锰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进而得出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四、加强示范,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演示实验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生由“掌握分解动作”阶段到“掌握完整动作”,最后达到“协调完善”阶段。
使学生在一些基本实验操作上逐渐趋于“自动化”程度,以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取用试剂时,手心要对着标签,瓶塞要倒放在桌上,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等都要逐个动作分解操作。
有时,还要手把手地教。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操作熟练,应用自如。
五、认真讲解操作过程,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鲜明的实验现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实验的操作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增强记忆能力。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注意操作过程的讲解。
如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要边操作边讲解。
首先介绍放置氧化铜的试管口要略低于管底,并说明原因;其次说明在反应开始时要先通一会儿氢气;然后再加热。
实验完成后,停止加热火后,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为止,并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就会自然而然记住操作要点。
甚至有的学生总结出酒精灯要“迟到早退”,氢气要“早出晚归”。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
真准确地做好演示实验,耐心细致地指导好学生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不但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作者单位:河北省蔚县白乐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