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元代是中国戏曲成型的时期。
中国古代戏曲与印度的的梵剧、古希腊的悲喜剧并成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剧种”,而我国戏曲的艺术形式是保留最完整的。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包括昆曲、京剧以及诸多的地方戏曲,如川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秦腔、评剧等。
【京剧】
京剧在中国戏曲中形成较晚从徽班进京算起,也只有二百多年。
1、京剧音乐:以皮黄腔为主(皮指“西皮”源于秦腔,黄指“二黄”),伴奏乐队称为“场面”,分“文场”(京胡、月琴、小三弦、京二胡、笛、笙等)与“武场”(鼓、板、锣、钹等)。
2、板式:我们经常会说做事情有板有眼的,板眼就是在京剧中标记拍子的方式,在这儿我们插入一个知识点: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强弱规律。
在乐曲中有强拍与弱拍之分,二拍子为强、弱,三拍子为强、弱、弱,四拍子为强、弱、次强、弱。
而京剧中板就强拍、眼就是弱拍,一板一眼就是二拍子、一板三眼就是四拍子、有板无眼是一拍子,而无板无眼自由拍子。
3、行当:京剧舞台上的角色根据其性别、性格、年龄、职业及社会地位的不同,划分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生: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是扮演女性的角色,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
净:俗称“花脸”,一般扮演男性角色,分正净、副净和武净。
丑:又称“三花脸”,多演伶俐幽默或阴险狡猾的角色。
4、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
红色有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典韦。
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5、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的代表剧目,《贵妃醉酒》中的《海岛冰轮初转腾》
《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源于乾隆时花部地方戏《醉杨妃》的京剧剧目,是梅派代表剧目,京剧大师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的拿手杰作之一。
故事发生在唐玄宗时代、唐明皇(玄宗)与贵妃扬玉环相约在百花亭设宴,饮酒赏花。
到了这天,贵妃在百花亭候驾多时,未见驾临,太监来禀,皇帝已转至西宫。
贵妃听知此讯,心中极为不悦,只得一人独自饮酒,赏花解闷,不觉喝得大醉,后来满怀怨恨,独自回宫。
【昆曲】
1.(课件)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自形成以来变化较少,但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200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2.(课件)剧目有:汤显祖《牡丹亭》、《紫钗记》,孔尚任《桃花扇》。
洪昇《长生殿》,著名的折子戏《游园惊梦》等。
其中《游园惊梦》出现在嫦娥一号上。
《游园惊梦》选自昆曲的保留剧目《牡丹亭》,“游园”、“惊梦”又是《牡丹亭》中最有名的两出戏。
3.(课件)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
【川剧】
1.(课件)川剧: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
川剧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如:钻火圈、藏刀、托举、开慧眼等,其中“变脸”是川剧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
2.(课件)变脸: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
它是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变脸的方法大体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就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扯脸: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
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张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根丝线。
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
【越剧】
(课件)浙江剧种,诞生于1906年。
越剧是浙江众多地方戏曲中,第一个吸收女子参加演出、并从清一色男演员变成清一色女演员的剧种。
(课件)主要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西厢记》等。
【黄梅戏】
(课件)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
(课件)重要剧目有《天仙配》、《打猪草》、《女驸马》等。
【豫剧】
原名河南梆子,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
是全国最大的地方戏剧种之一。
(课件)主要剧目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
著名的豫剧演员有常香玉等。
【秦腔】
发源于陕西、甘肃一带,也称陕西梆子,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
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评剧】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
约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它产生于河北东部。
是全国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
(课件)主要曲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
【练习】
1.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国古老戏曲艺术是(昆曲),而被誉为“国粹”的戏曲艺术是(京剧)。
2.“变脸”是(川剧)戏曲艺术表演的特殊技巧之一。
3.越剧是(浙江)省的地方戏曲,黄梅戏是(安徽)省的地方戏曲,豫剧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秦腔是(陕西)省的地方戏曲。